三次发酵技术,国内发展比国外晚了差不多二十年。
真的是国内人搞不出来吗。
显然不是。
蘑菇工厂推广也很晚。
其实就是因为反正有的是地,有的是人,谁都不想投入太大。
很容易理解。
一年生产同样多的蘑菇,多投和地皮和人力或者投入蘑菇工厂。
投入蘑菇工厂早期的投入巨大,后期的维护也巨大的,收益还不如多投地皮和人力。
怎么选择,明显的事。
张如泉把资料翻了一遍,“小易总的意思是……”
他都知道下面的工作怎么做了。
小易总提出的难点,都解决了,资料上有详细的方法和数据。
项目算是结束了?
易飞说道:“尽快将技术完善,小规模生产出来试种,技术没问题,至少咱们山洞里和基地大棚的双孢菇先用上这个技术。写文章,在专利申请后,发表出来,扩大各位老师的名声,提高丽飞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的影响力,这个项目以后,公司准备研发全自动温室,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蘑菇工厂化。”
他也没准备在几年内实现蘑菇工厂化。
就是投,也是少量投资。
做个样板而已。
哪怕搞出来全自动温室,那个也不难,现在投入蘑菇工厂化,收益远不如山洞。
现在人力便宜啊。
山洞又没有租金。
几个人对资料上的技术细节进行了讨论。
张如泉他们都有一种茅庐顾开的感觉。
可以说,一个月来的技术难题都迎刃而解。
再经过一个月调整,就可以小批量生产了。
周桥叹息道:“小易总真是人中龙凤,这都能想出来。”
是不是易飞想出来的不重要。
他把资料写出来了,就是他想出来的。
至于这份资料怎么来的,大家都默契的没有问。
有资料就行,问那么多干吗?
小易总的背景通天,说不定就有人把成果让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