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捧、赞石涛的声音似乎盖过批判的厉声。
其晚年作品“粗疏草率”,有人猜测,可能跟卖画应酬有关。
“这么多印,应该算传承有序有序才对。”高起航说道。
楚健:“恰恰相反,问题最大的就是这些鉴藏印。”
高起航:“……”
我们都知道,“鉴藏印”是文人或收藏家用作鉴赏、校订、收藏而钤盖在书法绘画作品和图书上的印章。
依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中国最早的鉴藏印始于东晋仆射“周顗”白文小印,后面就是唐太宗的“贞观”连珠小印……
到了宋朝,“鉴藏印”就更加流行了。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宋代是个重文抑武的朝代,因此,宋代的文化发展远超前代,文人使用图章也渐渐成为风气,于是在文人圈子里也渐渐兴起了鉴藏印。
比如苏轼的“读书堂记”,李玮的“李玮图书”,米芾的“米芾秘箧”、“米氏审定真迹”,蔡京的“蔡京珍玩”等等。
鉴藏印有明细分类,它至少又细分为鉴赏印、校订印、收藏印三种,虽然都是鉴藏印,但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鉴赏类的印指的是印主曾经欣赏过、曾经看见过藏品,但藏品却不一定是印主的藏品。
收藏印则是有收藏、考藏、珍藏、鉴藏、藏书、珍玩、秘玩、秘笈、珍秘、图书……等等,指的是印主本人就是藏品的所有者、收藏者。
校订类的也好理解,指的是印主曾做过藏品的鉴定、审定、考证工作,亲自确定了藏品的真假,对藏品的真假负责。
其作用有点类似现在的鉴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