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眼拙,没能发现令郎原来如此聪慧,现在特意过来道歉。明日就可以过来拿育众堂结业证明,今日老夫就给育英堂去推荐信。”
何潍从母亲怀里挣脱出来,对于渔拱拱手,“先生道歉,学生不敢受,学生确实无礼在先,虽侥幸通过考校,但是,先生保荐之恩,学生永生不忘。”说完就向于渔鞠了一躬。
于渔这才脸色转好,“孺子可教啊,放心好了,你虽在我门下学习时间不长,但终究是我的学生,为学生谋福乃为师本分,只希望你进了育英堂之后收起你顽劣的个性,那里天才如沙,名师如草,你这点小伎俩在那里连朵浪花都掀不起来,谦虚点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学生受教了。”
这天,一家三口在家里关起门来庆祝到大半夜,何水从来就没有这么高兴过,育英堂啊,那是多少学子梦想的地方,对于一个非贵族的家庭来说,把一个孩子送进育英堂学习,那真是天大的造化。能从育英堂里毕业的,哪一个不是叱咤一方的能人,现任石海城城卫将军石伟淀就是育英堂毕业的,听说,还只能算个末流。他这算是一步登天了。而杨涓在兴奋之余就只剩下伤心了,育英堂并不像育众堂一样在每个人鱼城都有分堂。育英堂只有一个,而且在都城金汤城。儿子要去遥远的金汤城读书,自己就不能照料他了,到时候只有他自己照料自己。如果自己去金汤城照料儿子,那么她要如何在物价奇贵的都城活下去,就靠着丈夫的这点微薄的薪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在都城供应他们母子俩的。
虽然儿子可以住校,食宿和学费都不用担心,但是,儿子毕竟才只有五岁,脱离了家庭的照料始终让做母亲的无法安心。于是,这天夜晚,杨涓和何水商量了一晚上,杨涓决定要陪孩子去都城读书,哪怕是吃糠咽菜住窝棚也要去照料好年幼的儿子。
怀揣着育众堂结业玉牌和育英堂录取通知玉牌,何潍和母亲杨涓踏上了前往都城的路。一路上的城市越来越繁华,人鱼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是何潍没有看风景的心情,育英堂是个什么地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