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来说,银河系的边缘一般会更多的聚集一些低密度星体,例如因为体型巨大而密度相对降低的红巨星。
万有引力在星系级别的尺度下仍旧发挥着它的作用,高密度的星体会更加偏向于向引力集中的星系中央集聚,而低密度的星体会向星系外围离散。
在这样大的环境背景下,在星系边缘能够找到一颗质量超过太阳二十倍,并且处于主序星时期的b型蓝矮星,实在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
处于星系边缘的特殊位置,和自身作为蓝矮星无时不刻散发出来的巨大能量,让其有了独特的战略地位。
从还被困在行星表面的前太空时代文明开始,文明生物就一直仰望着天空中那一颗一直为自己提供无穷光和热的恒星。
而文明登上太空之后,也终于完成了将整个恒星包裹,将恒星所产生的所有光和热收集起来为自己文明发展所用的戴森球。
但是在日益严峻和危险的银河局势下,常规舰队的力量再强大,也不过是一支支舰队力量,由一艘艘舰船堆叠起来产生的整体力量,意味着舰队只能以集群来行动。
要维持单只舰队足够的力量,那就代表着舰队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势必会导致舰队的机动性,战略转移速度有所下降。
并且将整个国家的力量聚集在几支单独的舰队中,意味着数量有限的舰队需要承担越来越庞大的国土防御任务,势必会导致舰队在国土防御战中分身乏术。
舰队独特的机动性特质,又让其防御的本职工作无法彻底舍弃。在银河越来越不安全的局势前提下,就势必要做好一个准备。
一个所有舰队都处于繁忙状态无法行动,而又有大规模敌方舰队进攻,或者直接打击敌方首都星系,直接结束战斗的准备。
这就需要有一个能够跨越恒星系,在银河范围内进行超远距离定点狙杀的武器。
常规战舰的体型到达主宰级别后,已经差不多走到了尽头,主宰的体型对于浩瀚无际的星系空间,又太过渺小,依靠主宰船体搭载这样的武器是不切实际的。
就算是依托卫星或者行星来建造,这样能够输出的功率能够大不少,但对于需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