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叫做大谷关也行。
多一点,少一点,这都不是什么大事。
历史上大谷关并不是那么的出名,至少比伊阙关差了很多。一方面是设立的晚,另外一方面是死的人少。
在华夏历史上动辄十几几十万人的死伤面前,太谷关的名号就多少有些不起眼了,而且更关键的问题是这条路,其实是逃亡之路,这个关口,被记载下来的更多的是从河洛往南逃的路,而不是抵御从南面来的进攻。
毕竟伊阙有伊水。
而太谷,只有土。
满宠军令传到了太谷的时候,太谷守将唐山就只想要用头去撞土!
说实在的,和大多数此刻在河洛的其他曹军将领一样,唐山也不愿意抵抗骠骑军,至少不是在这里和骠骑军进行死战。
毕竟在河东之战后,曹军的精锐伤亡也很惨重,普通的兵卒军校就更不用多说了。不仅是在兵力,装备上都显露出了不足,甚至连士气都很是低落。关键是河洛这一带的地形也不能算什么险要,函谷关丢失就导致骠骑军几乎可以长驱直入,而雒阳周边的关卡和渡津,其实更多的职能是对河洛地区之外防御,而不是反过来对河洛内部抵御。
太谷关也是如此。
骠骑军掌握了函谷关,就等于是掌握了主动权,有了战场的优势,可以快速直接进军雒阳,也可以选择慢慢一点点的侵蚀,这都给曹军的防守造成了相当大的难度。
所以唐山认为雒阳其实无险可守,和其他军校守将一样,觉得曹军应该是弃守雒阳而保存实力,通过空间换取时间来消耗骠骑军,尤其是将雒阳残存的那些百姓迁移到山东去……
至于在这个过程当中,会不会类似于董卓迁都一样,给百姓造成什么伤害,那就不是唐山等人考虑的范围了,毕竟他们表示自己是武将,只考虑军事上的优劣,至于民生政务那是文官的事情。难道有错么?
毕竟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看,河洛的失守,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若死守,极大的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削弱后续对抗骠骑的能力,如果说能退军到兖州一带,那么还可以依托成皋进行防守,近距离调配军用物资,说不得就可以挡住骠骑军的东进。
可是很显然,满宠,或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