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建立在血缘上而形成的信任,再加上自从曹操起兵就追随着曹操,是其最为核心的班底成员之一,他在曹操阵营中地位极高,不仅是武将,还曾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参与屯田等内政事务,深得曹操信任。
因此夏侯惇对于曹操的忠诚,毋庸置疑,所谓的投降,也不过是夏侯惇的权宜之计。
夏侯惇刚烈,但是并不代表就勇而无谋。夏侯惇与曹操的之间,既有血缘纽带,也有政治利益的高度绑定。夏侯氏与曹氏政权深度捆绑,荣辱与共,所以夏侯惇从一开始的政治立场,就没有太大的动摇空间。
对于夏侯惇来说,他错误的判断了局势,使得他原本计划的策略基本上都落空了。
曹军降兵确实有很多,但是真正能像是夏侯惇这样,即便是受到了优厚的待遇,依旧想要回归山东中原,重新回到曹氏之下的并不多。
夏侯惇高估了曹军兵卒,对于曹氏,对于天子的忠诚度,也错误的以为儒家礼法的『忠孝』,能够贯彻到普通曹军兵卒身上,所以在曹休准备『反叛』的时候,夏侯惇选择站在了『暗处』。
原本以为这一明一暗,最是稳妥,而且夏侯惇也确实做好了被刀斧加身的准备。
结果么……
夏侯惇原本以为很妥当的计策,在斐潜眼里漏洞百出。
一想到这些,夏侯惇就将腌菜帮子咬得咯吱响。
一杯酒灌下,长出了一口酒气。
斐潜同样知道夏侯惇不会真心投降,但是不管是当悬挂出来的马骨,亦或是用来钓鱼的诱饵,都是不错的。
夏侯惇其实在曹休死后,考虑过很多。
首先就是绝食,自杀,用以明志。
可以用死来保全家族和名誉,一方面是符合当时士大夫的忠烈观念。明确拒绝斐潜的一切劝降,以绝食、自刎或公开自戕表明立场。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临终遗言来强调他对曹操的忠诚,并呼吁斐潜的阵营之中的『汉臣』反思什么才是『忠孝』。
这确实是不错的选择,不仅可以避免家族因投降而遭牵连,同时为夏侯氏和曹氏留下忠烈之名,巩固政治联盟的合法性。还可以顺带削弱斐潜的后续手段,比如斐潜就不能假称夏侯惇投降了来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