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耆老为我大宋之农事呕心沥血,功在千秋,利在后世。此书要纳入藏书院,多加刊印,各地推广,不能让明珠蒙尘。”赵德芳道。王清惠一一记下。
“陈耆老,今日先行农事,水稻的种植和产量如何?”
“报祖王爷,现种植的水稻叫早占,耐旱耐涝,不择地生长,生长周期短至五十余日,产量均亩三石。”
“均亩三石?也就是三百余斤,难得了。”赵德芳道。
“如何保证稻谷高产呢?”赵德芳问。
“要把秧田整治精熟,精耕细作,施肥均匀。要培育壮秧,浸种下秧,深耕浅种。中间还要拔除杂草,添加水肥。”
“看来陈耆老对水稻种植颇有研究。”
“草民种田一辈子,不敢比及他人,偶得感悟,趋时早者,所得亦早,用力多者,所收亦多。”
赵德芳点头深以为然,随即他正色道:“本王给你带来一批稻种,数量不多,如培育好,此稻种亩产可达十石以上。”
“十石?这可是翻了两番啊。”江万载和方洪等人震惊不已,陈景沂更是惊掉了下巴。
赵德芳让唐珏扛来一袋稻谷,这稻谷本来是在非洲进行杂交实验用的,却辗转到了这个时空。
陈景沂抓起一把稻谷仔细查看,稻谷颗粒饱满,稻壳紧裹,剥开外衣,露出洁白晶莹的米粒,充满生机。
“好稻种,好稻种!”
赵德芳正色道:“现正是育种时节,这袋稻种就交付与你,希望将其种植好。随附一些资料,你也看看。”
陈景沂接过资料,看到从整备土地到育种、插秧、换水、除草、防虫、施肥、收割等一套详细的水稻种植方法,尤其是在施肥环节,竟然需要用上草木灰和硫酸石、石灰石和火石,这让他既兴奋又不安,万一达不到一亩十石的产量呢?
“草民定当全力育种,不枉祖王爷托付。”
“陈耆老可是平阳种田第一人,本王相信你。”
这时陆秀夫道:“如种植成功,我大宋粮食问题将迎刃而解,大宋子民将不再忍饥挨饿,也不再有流民了。”
“祖王爷心怀社稷,功德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