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肯将家眷迁入陈留,典韦是担心今后行事不够洒脱,会受人掣肘。
但这样的话,不能明着说,所以面对张邈和邓牧的建言,典韦都只是谎称自己容易惹祸。
见典韦迟疑,邓牧猜到了原因,善言道:“典兄,你将家眷安顿在山林之中,是希望能让家眷躲避天灾人祸。”
“然而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世事如棋,乾坤难测。”
“我跟曹校尉返回陈留,是准备举旗募义兵,勤王讨董的。”
“战祸将至,山林之中,典兄如何能保全家眷?”
“若有一两个兵痞意外闯入,伯母嫂嫂侄儿,如何能幸存?”
“新野虽小,却远离战祸,邓氏邬堡也有私兵千余人护卫。”
“不仅如此,南阳神医张仲景先生,跟邓氏一族颇有渊源,遇上病痛,也能及时就诊。”
“我岳丈又是海内大儒,到了邓氏邬堡,肯定会开堂授课的。”
“典兄,难道不想侄儿能识文断字,学一些圣人之言吗?”
邓牧言辞真切,又认真的剖析利害。
简单来讲,留在陈留,典韦可能家破人亡,媳妇都可能被玷污。
而去新野,不仅安全,还有医疗和教育的便利。
典韦听的心动:“邓都尉好意!但典某如今是张太守的门了,张太守对典某有恩,典某不忍舍弃!”
邓牧开怀一笑:“典兄是门客,又不是家奴。牧刚才去见曹校尉的时候,已经委托曹校尉询问张太守意见。”
“只要典兄愿意,料想张太守不会拒绝的。”
“他日张太守有难,典兄再报恩不迟。”
邓牧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典韦不是不识趣的。
更何况,邓牧剖析的利害,也是典韦很在意的。
“倘若张太守同意,典某愿将家眷送往新野暂住。”
邓牧见典韦同意,心中更是欢喜。
连张邈都不能让典韦将家眷迁入陈留,邓牧却能让典韦将家眷送去邓氏邬堡。
这亲疏,不言而喻了。
没有如士人设宴一般,一人一个席位,邓牧寻了一个石桌,摆上酒菜,跟典韦同桌而饮。
这种不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