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国之将倾,有你没你也相差不多。”
“有一事,朕曾思虑许久也不曾想通,我大明何以到了如此地步?有人说是因太祖封了太多藩王,朱家子孙太多把大明吃垮了吗?”
听了这话,洪承畴摇摇头说道:“这就是些小儿之言,从洪武朝封亲王戍边,到崇祯朝,就算代代不停的生,到如今也不过十万人之数。若大的一个朝廷怎么会因为这十几万人而油尽灯枯了呢。”
“那可是因为外戚?”
“大明干政的外戚不多,贤后倒是不少,如洪武朝的马皇后,一直到天启朝的王皇后。”
“要不就是宦官?”
“宦官之乱,启于永乐一朝。当年还是燕王的成祖起兵南下。南京皇官中的太监因怨恨建文帝刻薄寡恩,便一直为燕王暗送军情。故燕王继位后投桃报李,对宦官多有看重。才有了三宝太监下西洋,太监监军的事情。但这些宦官再怎么无法无天,皇帝一句话也就能要了他们的命。”
“如不是宦官,那就是一定东林人挑起的党争了。”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一群读书人再胡闹能乱到哪里去?”
隆武帝听到这里迷茫了。外戚、宦官、党争都不是,那会是什么?难道真是天命?
“敢问先生是何原因?”
隆武帝用上了“先生”一词,他不再如原先那样鄙视洪承畴了。
“以往的朝代,党争是朝堂大臣的事。宦官专权也只宦官们借皇帝之手乱敛财,他们两者联系不多。而我大明朝却是合二为一,朝堂上的文人都屈膝投效宦官,连内阁大臣也认宦官当干爹,给宦官立生祠。文臣给太监当奴才这是历朝历代没有的。”
“家奴乱内庭,庸臣祸国政!大明焉能不亡?”
“如你此这样说,崇桢爷真是时运不济了。”朱聿键说道。
洪承畴听到这里又摇摇头说道:“既然与陛下同患难在此,罪臣就说一件密事事。
当初闯贼围困京城,万岁议众文武捐银助军,可此时皇宫内帑还有永乐年间留下的两千万库银,却不舍的拿出来犒劳三军。
隆武帝听到这里不乐意了,说道:“这只是江湖流言,当不得真。”
“不怕和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