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公子虽有威望,然其心太软,恐难以应对匈奴的残暴。若让他带兵出征,万一失利,我大秦边疆将生灵涂炭。”一位大臣站出来,满脸谄媚地看着胡亥,阴阳怪气地说道。
“是啊,胡亥公子年少聪慧,若能在陛下身边学习治国之道,日后必成大器。此时让他参与国政,也是为大秦的长远考虑。”另一位大臣赶忙附和,眼神中满是讨好。
扶苏的支持者们自然不甘示弱,他们纷纷站出来为扶苏辩护。
“扶苏公子一向以仁义待人,但其军事才能亦是有目共睹。昔日在边疆历练时,他多次指挥若定,击退敌军。此次匈奴南下,正是他大展身手之时,定能保我大秦边疆无恙。”一位老将挺身而出,声如洪钟,目光坚定地扫视着众人。
“况且,扶苏公子品德高尚,心怀天下。他所提出的政策皆是为了百姓的福祉与大秦的繁荣,如此贤能之人,怎可被无端质疑?”一位文臣也慷慨激昂地说道。
双方在朝堂上争执不下,互不相让。嬴政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一言不发地看着下方的争吵,心中暗暗权衡着利弊。
而在民间,百姓们也听闻了宫廷内关于继承权的纷争。扶苏在民间本就威望颇高,百姓们感激他平日的仁善之举,对他充满信任与期待。他们纷纷传言,只有扶苏继位,大秦才能长治久安,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这些传言如同一股暗流,在咸阳城的大街小巷中涌动,给胡姬一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此时,巴卿虽置身事外,但她心中仍牵挂着扶苏与大秦的命运。她暗中派人关注着宫廷内外的局势变化,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在这关键时刻,为扶苏提供一些助力,又不至于让自己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太深。
许负离开扶苏后,并未放弃自己的谋划。她深知,若扶苏不能登上皇位,他们的孩子以及大秦的未来都将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于是,她开始秘密联络一些朝中的中立势力,向他们剖析扶苏继位的种种好处与胡亥继位可能带来的危机。她以自己的智慧与口才,试图说服这些中立势力在这场纷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