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安排好了,剩下的事情就是看命了!不过叶向高等人明显是不是看命的人。他和其他几位阁老商议一番之后提笔写了一封信。信是写给罗阳勇的。
信上说了很多,但是核心思想就是要尽快决战,而且必须要取得胜利,哪怕填上所有的实力也在所不惜!甚至他还告诉罗阳勇,一直捏在文官手中的,京师里守城部队也可以全部归他指挥。
这意思就是说彻底放权了,把这一仗的决定权完全交给了罗阳勇一个人。这种情况除了在大明初期的时候出现过,之后就再也没有类似的事情。只要是打仗,一定是文官领兵。看起来叶向高也是知道事情到了最后,必须拼死一搏了!
等我写完信以后,叶向高自嘲的对周边的人说道:“当年读史书,只觉得赵括愚不可及!如今看来,实在是后人冤枉了他!罗大人若是能够取胜,必然成就不世之名;但若失败了,只怕一个赵括的名字逃不掉!”
大家都说赵括是个纸上谈兵的蠢材,其实真是的历史未必是这样的。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带入到当时的情况中去看一看。
当时秦赵两国对峙,双方几乎都是倾尽举国之兵,根本没有丝毫退让的余地。所以双方的将领都非常的谨慎。特别是赵国老将廉颇坚决固守不出。最后被赵括替代,结果驿站身死不说,还害得赵国大军覆灭,所以得了个千古骂名!
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根据当时的记载,赵国因为连年战乱和尽起大军作战,国内劳动力不足,已经无力再支持举国大军同秦军对峙!若不尽快进行决战的话,用不了太长时间,赵国的经济就要完全崩溃!到时候前线的四十余万赵军照样会完蛋!
而偏偏廉颇坚守不出,赵王不得不更换赵括为主帅。而赵括秉承了赵王的意志主动发起进攻,进行了一次军事冒险,结果失败了。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赵括只不过是按照赵王的意志行动,也确实是符合大局观的需求。
而说句实话,廉颇在这一点上颇为不光彩。他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完全不顾赵国的实际情况,一味的坚守不出!如果这四十余万赵军在他手中进行适度的出击作战,以廉颇的能力来说,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