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螺山地势较高,也较为险峻之故,姑塾城建造之初的格局便是依靠翠螺山作为靠山,向东南方向展开城池。而东北角方向保留了通向翠螺山的通道,作为一处退守的至高点的存在,在关键时候作为据点,可以当做一处退路。
当年桓温镇守姑塾之时,翠螺山上设有大量的驻军和军事设施,储存了军粮清水,便是作为最后的据点之用。后来多年时间姑塾并未遭遇危险,翠螺山上草木茂盛,山势秀丽,反而成了一处景致。桓温命人在翠螺山上修亭建阁,建了道观寺庙,常常来山上眺望江景,游玩宴饮。名士之流也效仿之。久而久之,驻军也撤了,工事也荒废了,只在城池东北角的山下重新修建了城墙,弥补城墙空缺。
但这处城墙,修得随意的很,高度不高,防御设施也不完备。城外便是山坡,也没什么作战的空间。
当年桓嗣桓谦两兄弟陪着桓冲游玩翠螺山的时候,便都认为,这里是姑塾城最为薄弱的地方。只需占领燕子矶之后,兵马从采石矶码头登上翠螺山,之后顺着山势而下,可出其不意轻松攻破东北角的这段城墙。
所以,桓嗣命人来说这件事的时候,桓谦完全理解兄长的想法。他也知道,桓嗣重新掌军之后,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证明自己,而自己理当为他创造条件。
但问题是,燕子矶一时难以攻克,这便是个大问题。
不过桓谦并非没有预案,作为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他怎么可能不考虑遇到的困难。其实,在夺取侧翼两座小岛之后,最重要的一步桓谦迟迟没有实施,那便是往岛上增兵的行动。
侧翼小岛被攻克,正面对大岛的压制和破坏的行动便是为了牵制大岛的守军。利用这个时间点,桓谦完全可以派快船增兵侧翼两座小岛。但桓谦没有这么做。手下将领提醒过他,桓谦告诉他们不必着急,他想要再观望观望。毕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增兵,不是个好主意,这会让对方洞悉攻击中心燕脊岛的计划。
现在,侧翼小岛上的兵马进攻受阻,也确定了对方有水军从下游增援而来。对方各处岛屿上防守兵力已然激增。桓谦几乎可以断定,今晚,对方有极大的可能发起反击,夺回小岛。
如果对方真的那么做的话,那么便可增兵小岛可布下陷阱,化被动为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