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6)页
人口本来就不多,这也就意味着非“两大三小”地区,整体经济数据不好看,但是如果人均的话,那就另说了。
    这一点就类似前世远东帝国西北,或者说如今的俄国的西伯利亚,条件看似艰苦,但也仅仅呈现在气候上,放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年代,确实无解,但是工业化时代来临后,其生活质量未必比其他地方差。
    就拿现在的俄国西伯利亚来说,西伯利亚确实是“苦寒之地”,但是西伯利亚的民众,其生活状态反而比俄国土地最肥沃,气候最温暖的乌克兰要好得多。
    毕竟西伯利亚的地广人稀,这就为西伯利亚提供了丰富的物产,而物产丰富,人口稀少的情况下,反而会导致人口成为宝贵的资源。
    而且西伯利亚的偏远和恶劣气候,也使得西伯利亚在之前远离战争。
    真正对西伯利亚环境感觉不满的,应该说是之前被沙皇政府流亡到这里的“政治犯”。
    西伯利亚挖土豆的调侃对于他们而言确实苦不堪言,可是对于以前俄国底层农民来说,能有一块稳定的土地挖土豆都是奢求。
    当然,西伯利亚在俄国也只能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俄国在西伯利亚实际长期执行的是一种殖民政策,非俄族生活状态肯定苦不堪言。
    这就类似东非早期一样,早期东非的民众生活状态其实也并不差,而原因就在于当时东非民众之下还有大量黑奴。
    一直持续到东非初步完成工业化阶段,也就是大约在二五计划完成之前,奴隶经济一直都是保障东非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办法。
    而奴隶经济结束后,东非的偏远地带,就比如北方地区,已经建设完成了发达的交通,加上地广人稀,这使得东非北方经济数据虽然不太好看,但是民众生活水平在全国平均线以上。
    虽然,北方土地相对贫瘠,但是人口少,人均耕地也就多,这样就能抵消环境上的劣势,资源上同样如此,北方的矿产相对缺乏,但是人均占有量也就更高,工作岗位也比较稳定,想要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完全没有难度。
    而想要更好的待遇和生活条件,那就只能到城市去内卷了,两者有利有弊,主要还是看个人追求。
    1918年的人口初核数据,给了东非政府一颗定心丸,对于东非这种历史短暂
第(3/6)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我的节目通古今,这盛世如你们所愿贬妻成妾:改嫁王爷后苏小姐赢麻了苏清梦修雁白分手后,我让垃圾竹马跪地喊婶婶盛晏庭苏锦重生归来:我要大小通吃!现代通末世老宾利也是宾利宁开老迈巴赫,不开新帕萨特离婚而已,林小姐追求者已经排到法国林舒顾淮铭大学生创业指南妻子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