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时间,貌似都差不太多,都需要几个月时间。
当然,对于李成梁来说,获得南方的粮草补充更重要。
云南那边储备的军粮已经快要空了,再不找到足够的军需,李成梁就只能下达纵兵劫掠的命令,让手下自筹粮草。
毕竟,从广西、贵州等地调拨也需要花费时间,貌似有点来不及。
西南这地儿,地形感觉比辽东还复杂,山川沟壑相联,河渠沼泽密布,大规模物资运送太难了。
倒是缅南过来一路很是坦途,物资运送极为便利。
而此时的缅甸曾经的王都东吁城里,李如松也正在带人查看俞大猷部在这里缴获的财物。
李如松在初次和俞大猷部斥候接触后,双方都得出了类似的判断,认为都是明军。
所以,在俞大猷再次派出斥候接触李如松部后,双方很快就会和到一起。
有了俞大猷部斥候带路,李如松部南下速度更快。
毕竟,他们一路走来,因为对地理完全不熟,为了避免错过最好的扎营点,行军速度就不是很快。
最简单的,大军驻扎一定得靠近水源地,若是离开这样的理想扎营点,继续行进几里十几里,然后找不到水源或者水源不足以供应大军,那将是一个很麻烦的事儿。
有了俞大猷部斥候带路,到来时就为他们规划好军营驻扎的位置,自然就省事儿多了。
之后,俞大猷就在东吁城见到了李如松。
此时的李如松还没有万历中期经过三大征以后的傲气,自诩“大明第一武将”,所以见到比他爹名声还大的俞大猷,也是规规矩矩。
值得一说的是,虽然俞大猷在大明军中地位很高,但是在兵部下发的西南军队序列里,李成梁的地位要高于俞大猷。
不管怎么说,现在俞大猷已经从陆师转职水师,兵部给李成梁的职务是总督西南军事,俞大猷也的水师不在此序列中,但按照文书此时也得听李成梁的调遣。
接风宴后,李如松部只在东吁城休整两日,三万大军就继续南下,进驻缅南各城镇驻防。
城防移交后,水师官兵也会开始向勃固和达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