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越
山越是东汉时期的人们对分布在中国东南山区武装集团的泛称谓。《三国志》有大量关于山越的记载。从族源上看,山越有秦汉时期的东瓯、闽越、于越以及其他百越部落有着很深关系的族群,也有各地占山为王的山贼,成分复杂。山越一词实际上往往被孙吴用来泛称境内不服从孙吴统治的割据势力,如严白虎,祖朗,太史慈等,实际多数山越与普通汉族界限模糊,也不属于一个统一的族群。
据《三国志》的相关记载统计,当时孙吴所属的丹阳郡、会稽郡、新都郡、建安郡、吴兴郡、东阳郡、豫章郡、鄱阳郡、庐陵郡、长沙郡 以及魏国所属的庐江郡均有山越居住。其范同东及于海,西达湘水,北抵长江,南至南岭。
山越无论存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孙吴与山越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一直贯穿于吴国始终,并影响和牵制了孙吴对魏、蜀的军事、外交战略。因此,孙吴的敌对势力也必然利用山越的力量对其进行牵制 。孙吴屡次兵征伐山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这就是掠夺和招抚山越人口,以补充兵源 、户口 ,以及让他们充当部曲、佃客和奴婢,所谓“强者为兵,羸者补户 ”。所以每次出兵镇山越之后,几乎都会掳掠大量的人口补充其军队。
孙权从公元200年(汉建安五年)开始向山越用兵,一直到公元237年(嘉禾六年),前后达三十八年之久,才基本上平息了山越人此起彼伏的反抗浪潮。
山夷
山夷人分布在夷洲。
公元230年(黄龙二年)正月,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战士数万人寻找夷洲及亶洲,卫温、诸葛直历经艰辛,终于到达夷洲。由于亶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并俘数千人而还。孙吴有可能在夷洲等地驻扎军队,并行使权力。
夷洲在临海郡东南二千里处,常年无雪,草木茂盛,四面是山和溪,山夷人都髡发穿耳,但妇女不穿耳。土地肥沃,可以种植五谷,多鱼肉。有犬类,犬尾短得像麇尾的样子。山夷人男女老少共同共在大床上卧息,互不相避。地产有铜铁,只用鹿角做矛以用于战争,磨青石做弓矢。生鱼和肉一起贮存在大瓦器中,用盐卤,数月后食用,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