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教导总队不光自己训练出了一批优秀的骨干士官,军士营还替其他中央军部队训练了大批基层的班长和骨干,成效非常出色。
军委会打算进一步强化士官训练,以有效解决国军基层班长普遍指挥能力不行的弊端,让教导总队把“教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军政部长何敬之告诉前来汇报的桂率真,原本拟定将教导总队调往后方,固守长江中上游,扩编为抗战第二期准备军,作为在平汉、粤汉线以西及第二地理棱线实施持久抗战的战略预备队。
桂率真从军政部领命回来,在营长以上官佐会议上传达了何部长的指示:“如今摆在我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到后方扩军,大家升官,营长升团长,团长升旅长。另一条是到前方作战,牺牲报国。”
所有的军官都很清楚,往前就意味着流血牺牲,往后就是升官发财。
参谋长邱雨庵慷慨陈词:“长期以来,其它部队拿国难薪,只有我们拿全薪,论装备在整个国军中数翘楚。现在全国各部队纷纷请缨参战,我们却到后方扩编,虽属命令,但扪心自问,又怎能无愧?”
宋鸿飞也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血洒沙场,乃军人本色!一支真正无敌的精锐之师,没有经过几场血战是打不出来的。”
这帮子热血军官顿时群情激昂,当即纷纷签名上书,坚决要求赴淞沪参战。
教导总队全体官兵主动请缨,沙场报国。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军委会高层感慨万千,禁不住激动地击节赞赏。
在官兵们强烈要求之下,校长自然也不能忽视部队的求战之心,那样无疑会影响士气。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淞沪战场伤亡实在太大,一批批的精锐部队填了进去,如今校长几乎已到了没有生力军可派的地步。并且他也要向各方军阀作出表率,自己手中的精锐不会捂着掖着,以示抗战到底的决心。
军委会最终同意了教导总队的参战请求,决定将主力1团、3团和各直属队调往淞沪战场,并在后方另行组建整训3个补充团。
这是一个相当明显的信号,预示着军委会将按照三旅九团制的甲等师进行扩编,虽然没有扩编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