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见惟雄本来就对战车被派来沟渠密集地带心生不满,认为步兵将领根本不懂装甲战术,此刻又被一挤兑,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指责步兵不懂配合:“步兵不懂战车用法,不懂和战车配合,战车不能到沟对岸支援步兵,否则陷入软泥进退不能,会遭到敌炮火集中射击。”
细见惟雄在为他的大队被击毁的5辆89式中战车和6辆94式轻战车痛惜不已,几乎一个战车中队报销掉了。
两人眼瞪脖子粗,就像一对斗鸡似的。
要是宋鸿飞能知道竟然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场景,没准能笑掉他大牙。
后世的宋鸿飞热衷研究战史,一向对二战日军的装甲部队嗤之以鼻,认为根本上不了台面,日军对装甲部队的认识和使用还停留在一战的水平,将坦克分散配属支援步兵进攻,作为移动炮塔和掩体使用。
火力弱、装甲薄、机动差堪称“薄皮罐头”的豆战车,也就能欺负技术水平落后又没有多少反坦克手段的国军,拿软柿子来捏捏。国军只有少量战防炮,地方部队甚至一门都没有,往往是靠炸药包、集束手榴弹的肉弹攻击来同归于尽。
宋鸿飞发现了日军坦克的弱点,其中一点就是联络不畅,日军的坦克和装甲车没有装无线电通信装置,联络主要靠信号旗语,或者步兵用枪托敲打坦克外壳喊话传讯。
其步坦协同不过尔尔,空有坦克却不会协同,打的一塌糊涂。就他在淞沪两次亲历而言,日军的步坦混合编队往往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步兵和坦克几乎没有配合,反而还会互相影响。
步坦编队往往刚出发没多久就脱节,坦克驾驶员的视野狭小,战斗中无法打开舱门观察,又没有步兵跟随作为眼睛,看不到国军隐蔽布设的反坦克炮位,也缺少了步兵的火力掩护。
这两个弱点被宋鸿飞敏锐的抓住。
时刻观察着战场局势的宋鸿飞,精准地捕捉到了日军迂回的两个联队只顾强攻却疏忽了侧后的致命破绽,防备更是无从谈起,它们攻击越猛烈,两者结合部的间隙却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