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只是科研道路上的一站,而每一次失败都让他们离真相更近一步。
在这个探索未知的征程中,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每一个发现都需要反复验证——这才是科学研究的真谛。
……
能源部的粒子对撞数据在会议室全息屏上缓缓旋转,像一团被解构的星云。
陈麟的指尖划过其中一段能量峰值曲线,量子波动图谱立刻放大至整个墙面。
“就是这里。”能源部首席工程师周岩指着曲线上一个不起眼的凸起,“在73tev能级下,我们检测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量子退相干模式。”
陈麟的瞳孔微微收缩,那个凸起的波形他看起来颇为熟悉。
“调出原始碰撞视频。”
全息屏切换成对撞管道的三维模拟图来,两束粒子流以接近光速相向而行,碰撞瞬间爆发出耀眼的蓝光。
但在肉眼难以捕捉的00001秒后,蓝光中突然分离出一缕金丝般的光线,在真空管道中划出完美的斐波那契螺旋。
“这不符合任何已知物理模型。”周岩的声音有些发抖,“我们重复了十七次实验,每次都在完全相同的位置出现这种异常。”
会议室的门突然滑开,老吴气喘吁吁地冲进来,手里攥着一块数据板:“会长,烛龙系统刚刚自主启动了量子核心重组程序!”
陈麟猛的站起身,金属座椅在地面刮出刺耳的声响。
烛龙是他们最先进的量子人工智能,其运算能力相当于三百个传统超算中心的总和。
自主重组意味着系统突破了原始代码框架——这既可能是突破,也可能是灾难。
“什么时候的事?”
“就在能源部数据接入主网的第三分钟。”老吴擦着额头的汗,“系统日志显示它正在构建某种……多维数学模型。”
陈麟已经大步走向门口:“所有人跟我去量子计算中心,周工程师,带上你们的原始数据盘。”
量子计算中心位于地下十五层,需要经过三道生物识别门禁。
当最后一道铅合金门滑开时,扑面而来的冷气中夹杂着臭氧的味道。
大厅中央,烛龙的主机阵列正在异常运转——通常规律的蓝色脉冲光变成了不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