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籍把他带进了一个极其广阔而深远的世界。
在那样的精神世界里,思考成为最大的乐趣。
日子就这么静悄悄地流淌着。春花开了,秋叶落了,雪下了,元旦到了,可他走不出他的书。
就在他这样不知春秋的读书中,他同这热闹的生活有了些隔膜。
不是生活放弃了他,而是他远离了生活。
平时也没什么作业,老师想起来了,会让写一篇有关某一问题的论文。刚开始大家还重视,老师也讲评,慢慢地同学们淡了,老师也淡了。只快考试时,大家还紧张,而老师却划了范围,圈了重点,甚至说了考题。大家一抄一记,也就过关了。考过一两回后,大家就知道考试是怎么回事,也就没人在乎了。
大家对考试的感觉变化如同对李愚同的认识一样。
最初,李愚同爱读书的样子让大家还有份尊敬,可慢慢地考试也就那样了,读那么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况且大家也没见李愚同读出了什么名堂。所以大家对考试淡了时,对他也淡了。
只李愚同对大家对他的态度并不在意,他知道学习对不少同学来说,高考结束时也就结束了。只大家对考试淡时,让同学们对学习仅有的一点热情也消失了。
而学生一旦不视学习为主业时,大家的心也就彻底散掉。
但看学校的意思,还是重视学习的,考试不及格还要补考,补考又要交钱,补考再不及格时将来不发毕业证书。
但是否及格在分数,而分数在老师的手中。
所以可以变动分数的老师,成为学生最后一个堡垒。
但慢慢地照同学们的说法,这堡垒是完全可以用糖衣炮弹来攻下的。
这样学习就完全变成了一件只需要应付就可以的事情。
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别的事情日益成为大家的主业。
就在这种情况下,李愚同发现了问题的另一面,不是别人在影响他,而是他在影响别人了,招别人嫌了。
下午的教室里同学们很少,教室慢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