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佶也被金人给吓到了,采纳了那些宋臣的建议,匆匆忙忙的将皇位传给了赵桓这个大宝贝。
赵桓不情不愿的登基后,战和不定,又自作聪明的,救国之策一个都不采纳,误国之策各个采纳。
最终引来了靖康之耻。
这么一看,这段历史充满了偶然性与戏剧性,赵佶虽然很有问题,但实际上也没那么不堪。
只能说,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兰因絮果,必有来因。
畅想一下。
若赵宋王朝在平息方腊之乱后,并没有选择踏上那条联合金国以图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征途,而是敏锐地把握住了辽金鹬蚌相争的良机,将战略重心坚定不移地转向彻底征服西夏的征途,那么,当时即将油尽灯枯的西夏疆土,或许早已在赵宋王朝的铁蹄下化为乌有。
试想,当赵宋成功地将西夏收入囊中,其西北边境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稳固,更将掌握一片梦寐以求的养马沃土,国力无疑将跃升至新的高度。
而对于燕云之地,赵宋王朝或许会选择更为谨慎的策略,非但不急于介入辽金纷争,甚至可能向风雨飘摇的北辽伸出援手,借以在宋金之间筑起一道缓冲的屏障。
即便北辽最终未能抵挡住金国的凌厉攻势,燕云落入金人之手,赵宋亦能坐收渔翁之利,静待时机成熟。
在统一西北的宏伟蓝图下,赵宋将采取一种更为高明的策略——静观其变,相机而动。
当契丹、女真、蒙古三族在激烈的争斗中元气大伤之时,赵宋便可从容不迫地展开其宏图大业。
这样的历史走向,不仅将深刻改变赵宋王朝乃至汉人的命运轨迹,更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连锁反应,重塑世界的格局。
然而,遗憾的是,历史的车轮并未按照这样的轨迹前行。
赵佶及其朝臣,缺乏这样的远见卓识,更未能聚集起一批能够洞察时局、运筹帷幄的英才。
退一步说,就是有这样的人才,也不得赵佶父子的重用。
江鸿飞不是赵佶、赵桓父子,知道历史走势的他,深知在关键时刻的果断决策与迅速行动,是改写历史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