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江鸿飞的儿子数量不断增加,远远超出了他最初的预计。
原本以为五百诸侯国足以应对的局面,如今却显得捉襟见肘。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江鸿飞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
他也未曾料到,自己的生育能力越来越强,而且自己的儿子中有这么多能适合担任诸侯王的。
江修与王伦相对沉默片刻后,王伦再次开口:“大王无需忧虑,官家智深如海,所谋甚远。数十年间,他布局周密,无往不利。未来江山稳固,必将传于储君之手。”
这番话若是换作从前,江修或许还会心生疑虑。
毕竟,大元帝国虽看似强大,实则内部隐患重重。
但如今,他深知父皇早已洞察先机,将那些潜在的危机一一化解于无形之中。
因此,他对王伦的话深信不疑。
关键,虽然他父皇已经露出要将皇位传给他的意思,但他毕竟还不是大元帝国的储君,他最终能不能当上这个皇帝,还未必可知。
好吧。
其实,江修对于当上这个储君,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他父皇一点都不昏庸,知道谁最适合当储君,关键他父皇不会晃点他。
退一步说,就算他父皇晃点他,那就说明,他确实不适合当大元帝国的储君。
总之,错的人肯定不是他英明神武的父皇,如果他当不上大元帝国的储君,就是他还不够好。
而一旦他能当上大元帝国的储君,关于那些尚未成年的皇弟如何安置的问题,江修心中已有了计较。
他深知父皇留下的五百诸侯国虽已不足分配,但或许可以提高分封的门槛,让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意愿的皇子继承诸侯王之位;而那些能力不足或无心此道的皇子,则可另作安排。
此外,江修还想到了更为长远的布局。
他可以利用《推恩令》这一政策,将诸侯国的土地进一步细分化、碎片化。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当下皇子过多的问题,还能为未来大元帝国的稳定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