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在传,贾琏是少壮派的领袖,这个称谓贾琏基本上默认了,任凭流言发酵。
说起来,这个称谓与昔日贾琏孤臣的人设是相悖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不能墨守成规,需随着身份地位的变化,形象上做细微的改变。
当然了,贾琏不会主动去宣扬,但也不否认。
“英法也没多大,只不过他们海外殖民地大。至于荷兰,在欧洲已经是三流国家,不必太在意。再说了,荷兰人盘踞南洋二百年,也该到了算账的时候了。谈判由彭大人负责,有什么困难,只管说。陛下将此事交给本官主持,而不是让他们直接去京城,已经很说明态度了。”贾琏一边给彭林查定心丸,一边确定谈判的基调。
在当前的朝廷格局之下,在陛下坚定的意志之下,不敢说上下一心,至少没几个不怕死的跳出来唱反调的。
自古以来,中原帝国对于周边的所谓朝拜,在多数情况是不欢迎的。原因很简单,生怕一个处理不好,酿成边患。还有啊,这些外藩呢,不守规矩,总是会搞出一些事端来。朝贡使团还要给赏赐,这点明朝比较严重。土木堡之变的起因,就是因为瓦剌使团虚报了人数。
关于土木堡之变,网上乱七八糟的解读很多,什么文官集团的迫害之类的鬼话都出来了。
周帝国对于外藩的态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做法,但也略有改动,赏赐方面比较有度。
等到英法来访时,贾琏搞了另外一套外交策略,藩属那套还保留着,只不过不再扩大规模。今后再有来访的,一律按照贾琏的这一套,面上肯定是平等的,赏赐就不存在了,格局需要给与合适的国礼,这倒是必须的。
英法受重视,因为这两个国家是欧洲强国,放在世界上,也是前三的强国,当然要尊重了。
这套东西用贾琏的话说,是针对西洋没有接受教化的蛮夷设定的,他们也很吃这一套。
今后即便要教化,也不是朝夕之事,当徐徐图之。
这就是睁眼看世界的好处了,现阶段对于西洋商人的来访,还是有很强的限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