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6)页

    盛怒之下居然连马都骑不稳,当场摔落地上,即刻“阵亡”。由此留下了“武乡侯骂死王朗”的精彩典故……
    就这样,王朗在大多数人心目中,都留下了一个“老而无用”的负面印象。
    感觉他是空居高位,却无才学,就连骂人都骂不过,自己反而被怼得哑口无言。
    尤其是在诸葛亮正面高大的伟岸形象笼罩下,他简直就是一老朽蝼蚁,只能是口吐献血,被骂到坠马气亡的下场
    真实历史上的王朗,是否也是这样一幅恬不知耻,被活活骂死的形象?
    其实,关于“诸葛阵前骂死王朗”的故事,完全是罗贯中在小说中虚构的桥段。
    在真实的史料记载上,根本没有记录过王朗随军出征,并且与诸葛亮阵前舌战的过程。
    甚至无法证明他二人在有生之年,到底有没有会过面……
    至于王朗本人,史书记载上的他不仅才智过人,严谨慷慨;
    而且常年恭俭节约,体恤百姓,注重民生,政绩斐然,可谓是当世之名臣
    不仅如此,他的后代子孙也纷纷入仕,官运亨通,可谓是家族兴旺。
    所以说,历史上真实王朗王司徒,绝不是那个在小说中被骂死的丑角。
    由此可以看得出,王朗在陈寿笔下的分量,是肯定不低的。
    如此浓墨重彩的文字记载也能从侧面证明,王朗这个人物在三国时代的地位。
    在这篇传记中,首先记载了王朗的籍贯和表字。
    他出生于东海郡郯县(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本名王严,字景兴。
    他早年师从当朝太尉杨赐,并学富五车,通晓经籍,很快就当上“郎中”的官职,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在太尉杨赐去世的时候,王朗也本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儒家教训,辞去官职为前者服丧,其间还放弃了被举为孝廉,并且升官进爵的机会。
    “因为路途遥远被阻隔,数年才抵达王都。他被拜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建安十八年(213年),魏国初建,王朗以军祭酒兼领魏郡太守,升任少府、奉常、大理。”
    “他治理事务十分宽容,在控罪有疑点时都会从轻判处。”
    “后来魏文
第(3/6)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易孕娇妃勾勾手,王爷俯首称臣了重回78娶知青,我靠狩猎让全家吃肉满级大佬重生:太子的农门妻飒爆了快穿:拯救那个反派小可怜病弱首辅的三嫁泼辣小娇娘新婚夜换亲,清冷指挥使沦陷了重生另嫁摄政王,屠尽侯府白眼狼娇软通房带球跑,矜贵世子揽腰哄重生1977:我的野性人生他对心动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