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最初是丁原部将,后随董卓、吕布,几度易主却步步高升。
张辽识时务者为俊杰,带领部队投诚曹操,曹操自然笑纳。
臧霸更是个中高手。此人本是泰山豪强,与吕布实为合作关系。
既降,太祖以霸为琅琊相,曹操甚至将青、徐二州托付。
为何如此厚待?臧霸手中数万泰山兵,正是曹操平定北方的关键筹码。
张辽善战,臧霸有兵,而高顺只有“忠”字——在曹操的价值天平上,前两者是活棋,后者却是死局。
建安时代的降将命运,实则是曹操的一本“人性账簿”:
张绣:杀子仇人却能活,因其彰显曹魏容人之量;
文聘:迟降反受重用,因其代表江夏士族归心;
庞德:旧主马超尚在,却敢抬棺死战,故得厚葬。
反观高顺,他既无张辽的“可利用性”,又无臧霸的“统战价值”,更不像陈宫能成全曹操“惜才”之名。他的纯粹,在乱世竟成了致命缺陷。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张辽臧霸恰符此道——他们懂得在原则与现实间游走,既保气节,又留余地。而高顺,终究是棋盘外的那枚弃子。
白门楼的血迹早已风干,但高顺之死仍叩问着每个乱世:当气节与生存冲突,何者为重?
张辽臧霸给出了现实答案——他们后来一个威震逍遥津,一个镇守青徐十余载,用功业证明“投降”不等于“背叛”。
在乱世之中,权谋或许是一种生存之道,但付出的代价也往往是沉重的。
臧霸的一生,就是一段不断做出妥协和牺牲的悲剧。他为了保全自己和宗族的生存,不得不向当权者屈膝投降,甚至出卖同袍手足。
从东海避难到徐州谋生,臧霸一步步攀援上位,但所走的路却是染血的不归路。
臧霸出身于泰山郡华县,家中原本是当地有名有势的大族。可是由于与郡太守结怨,臧家宗族遭到了灭顶之灾。
为了救出身陷囹圄的父亲,18岁的臧霸带领私兵在半路劫法,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流血事件。之后父子逃亡东海,失去了根基。
就在臧霸避难之处,他又遇到了第二次宗族浩劫。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