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深知,印度的污染问题并非单一类型,而是涉及多个领域,且各地区情况差异巨大。
所以,我们的方案注重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确保能够精准、高效地解决不同区域的污染问题。”
“在成本控制方面,我们充分发挥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在保证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设备和材料的采购成本,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费用。
这对于印度这样经济条件各异、污染治理需求庞大的国家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而且,我们还会与印度当地的企业和机构合作,实现技术的本地化转移。
为印度培养本土的环保技术人材,这不仅有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更能为印度环保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张岳的一番话,让会议室里的气氛为之一变。
山本一郎和汉斯都不禁投来审视的目光,而皮特牛则露出了赞赏的神情。
初审阶段很快到来,各团队需要提交详细的方案资料供评审委员会审核。
张岳带领的团队自然是日夜奋战,对方案进行反复打磨和完善,确保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
提交资料后,便是漫长的等待。
几天后,初审结果公布,中国、日本、德国三个团队都顺利进入下一轮的方案展示环节。
这一消息让团队成员们既兴奋又紧张,大家深知接下来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方案展示当天,会场座无虚席。
山本一郎率先上台,通过精美的 ppt和生动的讲解,详细介绍了日本团队的方案。
他们强调了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度,还展示了一些在亚洲其他国家成功实施的案例,试图以此打动评审和在场的印度官员。
汉斯随后上台,他的展示风格更为直接和硬朗。
对方重点介绍了德国的环保技术和设备,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和设备快速改善印度的环境质量。
不仅如此,他还不时与台下观众互动,展示德国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