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四:煽动地方政府调解
某银行信贷部门在处理一起逾期贷款纠纷时,通过不正当手段煽动地方政府进行调解,试图逼迫借款人接受不合理的还款条件。借款人不堪压力,最终选择报警。
案例五:逾期债务的恶意催收
某信用卡公司在催收逾期债务时,采取暴力、威胁等手段,甚至雇佣社会闲散人员进行上门骚扰、殴打借款人。这些行为不仅严重侵犯了借款人的人身安全,更触犯了《刑法》的相关规定。
四、利用逾期受害者工作地非法集资与掠夺地位
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逾期受害者工作地的便利条件,进行非法集资、掠夺地位等犯罪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受害者的困境。
案例六:非法集资与掠夺地位
某企业高管因信用卡逾期被恶意催收,不法分子利用其在企业中的地位,胁迫其参与非法集资活动。该高管无奈之下,只得听从安排,最终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自身也陷入更大的法律纠纷。
五、虐待累计生活连累正常工作与律师事务所的非法律师函
在一些金融纠纷中,不法分子不仅通过恶意催收、绑票等手段侵害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甚至通过律师事务所发送非法律师函,进行骚扰和恐吓,严重影响受害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案例七:非法律师函骚扰
某借款人因逾期还款,收到某律师事务所发送的非法律师函,函件中充斥着威胁、恐吓的语言,要求借款人立即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借款人不堪其扰,最终选择报警。
六、网络平台的违法乱象与高额消费陷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淘宝、微店、拼多多、钉钉、企业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百度、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成为不法分子进行违法活动的温床。高额消费超出家庭人均收入3000元、违法让用户订购商业软件服务、群聊沟通年费、教育网课年费、企业升级管理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屡见不鲜。
案例八:高额消费陷阱
某消费者在某电商平台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