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反应过来了:“把这一茬给忘了,现在青年报归你管了!得,我今晚回家商量,这几天就出门。”
“别忘了和大家伙说,你今年不掺和了,省得有人惦记你。”
“记着了。”
刘永急哄哄地走了,和家人商议这个事情;家里人想让他尽快拿到一个身份,但总要把风险规避一下,有郑卫民在团市委,在发声渠道上可以多一个;可能到了最后,比的就是发声的力度。
从郑卫民的风格上来看,做了好事一定会让当事人把名字留下,并有官方报纸给出报道。
“你去山西吧……”刘永父亲想了很久,决定今年缓一缓,让儿子明年再出来;他很生儿子的气,你搞个体户就好好搞,还跑去海南掺和什么汽车?这不是给人送把柄么?
连郑卫民都不建议刘永就近选择海南了,那这个地方还真不好选,只能再挑别的地儿。
“那我明天就出发。”刘永记着郑卫民的话,今年就算到年底了,那也算今年;明年再说明年的事。
“等等!到了那边知道做什么么?和韩亚文一样,捐钱建小学?”
“修路!”刘永说道:“卫民帮我参谋了一下,说今年陕北的苹果往外运,大车多了,对路的要求就高。”
“嗯,山西那边煤多,大车也多,修路是可以的。另外还有个事情,韩亚文在准备明年的提案了,说是要推广义务教育。如果需要做试点,你跟他一起,把这个事情做了。”
“哎。”刘永忙不迭地答应了;韩亚文都在准备提案了,他的进度落后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