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紫禁城。
天心殿内,刘升还在研究龙门川一战的战报。
说实话,这一场大捷不仅出乎其他人意料,连刘升都略感意外。
即便抛开警备军与清虏的战力不谈,兵马劣势却是事实。
四月三日到四月四日夜里的一战,马进忠、白文选是以七千多兵力对阵三万清虏。
虽然挡住了清虏,使其不得沿着河谷南下,可北京警备师第三旅也在这一战中折损了一两千人!
战损比可以说超过了四分之一!
这可不是据城而守,而是野战。
警备军在这个战损比下仍未败退,反而坚持阻击清军,着实是出乎了刘升的预料。
说明他以前大大低估了警备军的战斗潜力。
等到了白天,北京警备师其他各部陆续来援,人数最多时,也不过刚超过一万五千人。
清军虽然在之前的战斗中折损了不少兵马,却也还有两万多人,在兵力上仍处于优势。
如果非要找清军的缺点,可能有二。
一是,豪格此番入关,因长途行军,又打算在关内避开崋军主力,因此并没有携带太多枪炮。
红夷大炮是一门都没带,只带了二十门普通口径的红夷炮。
虎蹲炮倒是带了三百多门。
火枪兵大概也只有一千余人的样子。
乃至于他们仿造的手榴弹,都没有携带太多。
因为这些都会拖慢行军速度。
其二,随豪格入关的三万多清军中,真正的八旗正军只有一万人左右,剩下的都是扈从军,即八旗旗丁的包衣、阿哈、奴隶。
这些人武器装备不如大崋警备军,训练程度及士气同样不如,又属于进攻的一方,战败倒也能理解了。
以上,都是警备军将领进行战后总结时得出的,便写在了战报中。
不过,除了上述这些因素,刘升觉得警备军之所以能打出龙门川这场大捷,关键还在于军心、士气。
而军心、士气,则又与崋军足饷、足赏、抚恤到位等制度相关,也与军政员平日里的言传身教撇不开关系。
可以说,如今的大崋警备军,也和亲卫军、常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