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4)页

    第一个流程是鸿胪寺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皇帝听完,会选择召见一些官员入殿觐见,乃至聊几句。
    至于皇帝不见的,也需在殿外、乃至午门外,遥行三拜九寇之礼,才算结束。
    刘升把这一套都给省了,几乎是按照后世来,不论是入职、离职、离京什么的,到有进行申请、报备即可。
    前明朝会的第二个流程是当朝宣报边关奏报及各地重大民政事件,好让一些臣子知晓。
    在大崋,这一步也被刘升给省了——在他看来,这就是形式主义。
    不是说形式主义完全不需要,而是拿到朝会来太浪费时间。
    在大崋,这类事一般先传到刘升这边及有关部司,然后会视情况,以正式文件通报给该知晓此事的其他部门及官吏。
    这无疑节省了朝会时间,提高了行政效率。
    只是,这种办事方法不仅很耗费纸张,而且对印刷技术有一定要求——明初乃至更早的朝代,选择在朝会上办这类事倒也不是毫无缘故。
    不过,明末造纸工艺、印刷工艺本就比较发达了,刘升带来了后世的造纸、印刷工艺,令相关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自然可以用更高效的行政方式处理政务。
    前明朝会第三个流程是“奏事”。
    如何奏事也有“程序”。
    按例,奏事官员得先咳嗽一声,让其他官员明白,他要出列奏事了,以此避免两个人同时出列的尴尬。
    当然,仅靠咳嗽肯定是没法完全避免的,有时官员甚至会故意抢先,这个时候就得由鸿胪寺或通政司官员负责引导了。
    奏事时,需要在御前跪下,拿着奏章大声宣读。
    然而,有的官员官话不标准,或者因各种原因声音不够洪亮,无法让皇帝和其他臣子都听到,这个时候就又得鸿胪寺或通政司官员出面了——代读。
    所以,在前明鸿胪寺、通政司的朝官,一般都是长得帅兼具大嗓门。
    在刘升看来,奏事这一流程,不仅使得参与朝会的官员都有了对某事的知情权,甚至还有了参议权——这也是后来明朝御史什么事都能掺和一手的原因之一。
    刘升希望大崋官员如后世那般,各司其职,而不是每个官员什么都管,而实际又可以都不
第(3/4)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我的1957,从深山老村开始致富出狱既无敌,前妻要离那就离重生成前夫的白月光后,他后悔了!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杨若晴骆风棠开局万倍增幅,我实在太无敌了狠厉霸总偏执爱,落魄千金只想逃你为青梅守身,我改嫁糙汉你哭啥黄帝秘藏换嫁给绝嗣太子后我连生三胎重生八零嫁给全军第一硬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