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益州接到书信时,正与诸葛亮商议益州的治理和未来规划。刘备看完信,递给诸葛亮,说道:“孔明,袁绍邀我等共讨董卓,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应对?”
诸葛亮看完信,沉思片刻,说道:“主公,讨伐董卓,乃正义之举,可赢得天下仁人志士的支持。且如今益州初定,我们也需要通过此举,向天下展示主公兴复汉室的决心。只是,路途遥远,我们需提前做好行军安排,确保按时到达,同时要留意其他诸侯的动向,不可让他人有机可乘。”
刘备点头道:“孔明所言极是。回复袁绍,就说我刘备愿率益州之军,共讨董卓。”
各路诸侯的信使带着肯定的答复纷纷回到袁绍处。袁绍得知各路诸侯都同意共同讨伐董卓,心中大喜。他立即着手筹备联军事宜,派人在各路诸侯之间传递消息,商议行军路线、会师地点等重要事项。
袁绍召集麾下谋士审配、逢纪等人,说道:“如今各路诸侯都已响应,我们要尽快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你们有何想法?”
审配说道:“主公,我们可兵分多路,从不同方向进攻董卓。袁绍大军从冀州出发,正面进攻;曹操可从兖州西进;孙权率江东之军溯江而上;公孙瓒领幽州骑兵南下;刘备从益州北上。如此,形成合围之势,让董卓无处可逃。”
逢纪点头道:“此计甚妙。但各路诸侯军队众多,需有统一的指挥调度,方可避免混乱。主公身为盟主,应肩负起指挥联军的重任。”
袁绍自信满满地说道:“那是自然。我会修书各路诸侯,明确行军路线、会师地点以及作战指挥等事宜。此次讨伐,务必成功。”
很快,袁绍将详细的作战计划以书信形式传达给各路诸侯。信中约定,各路诸侯于下个月一日,分别从各自领地出发,在洛阳城外五十里处会师,然后共同向董卓发起进攻。
随着约定日期的临近,各路诸侯纷纷点齐兵马,准备出征。曹操在兖州,集结了数万精锐之师,以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为将领,浩浩荡荡向西进发;孙权在扬州,亲率周瑜、鲁肃等,率领江东水军和陆军,沿长江逆流而上;公孙瓒在幽州,挑选了最精锐的骑兵,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