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先祖李驽于洪武九年(1376年)从波斯经泉州登陆,娶色目女子蒲氏。家族经营海上贸易,弘治十二年(1499年)因海禁改姓李。
嘉靖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李贽出生在福建泉州城南的聚宝街。据说,他出生之时伴有奇异景象,家中古井突然涌出带有硫磺气味的泉水。(易华伟猜测,这应该是海底火山活动所致)但在当时,这奇异景象无疑给李贽的诞生增添了几分神秘色采。
李贽的乳名“林载”,取自《尚书》里“林钟之律,载生百谷”。
嘉靖三十一年,25岁的李贽在科举之路上迈出重要一步,考中举人。然而此后的会试之路却异常坎坷,先后七次参加会试,均名落孙山。最后一次参加会试是在隆庆二年,那年他满怀报国之志,在试卷中大胆批判海禁政策,却也因此被黜落。但李贽并未因此而被束缚,反而在文章写法上独树一帜,独创“三破文章”之法,破题之处必定包含佛经、西学、市井三者中的某一元素,以全新视角行文,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文风。
在仕途上,李贽曾任河南辉县教谕。任职期间,积极改革县学课程,独具慧眼地增设《九章算术》,期望拓宽学子们的知识领域。之后又担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却因讲授《墨子》,宣扬墨家兼爱非攻等思想,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遭到御史弹劾。
1577年,李贽赴任云南姚安知府。在那里,他推行“四不政策”:不跪上官,坚守自己的人格尊严和为官底线;不禁商旅,大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不毁淫祠,尊重民间的信仰和文化传统;不纳羡余,廉洁奉公,不贪图额外的财物。
万历五年,李贽在大理迎来思想上的重大转变,于鸡足山见月庵闭关49日。闭关期间,每日仅食松针、饮雪水,在这种清苦却宁静的环境中,完成《四海说》初稿,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海,终归于海”的独特观点,展现出对世界万物起源和归宿的深刻思考。
万历九年,在黄安天窝书院,李贽与耿定向因思想理念的分歧而决裂。此后,他做出惊人之举,削发留须,以一种独特的外在形象表明自己与传统观念的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