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更安全了,飞船更舒适了,在范艾伦辐射带的缝隙中,多了一个应急空间站,用来防备飞船穿越辐射层的时候出现意外的。
(说到辐射,大家可能没有多少概念,这里简单科普一下:地面的辐射是最低的,这里用1表示,在安全范围,越向上升,辐射越高,飞机飞行的高度大概是10左右。
在平流层上因为光线的照射,出现了臭氧层,臭氧层阻挡了大部分的有害光线。
再往上升,到达100公里的时候,空气已经非常稀薄了,是卫星可以不被空气阻力拉下去的地方,100公里到600公里的属于卫星聚集区因为这里不但空气稀薄,相对于太空,辐射也低的多,大概有地面的100到150倍之间,空间站也在这个区域。
超过600公里,就开始慢慢进入范艾伦福社区了,600公里以下,主要是防御有害光,600公里以上,就是主要防御高能粒子了。这地方,高能粒子很多,是蓝星磁场捕获的太阳风粒子形成的。这种捕获造就了范艾伦辐射内环和外换。
内环大概是1500公里到6000公里,主要是正粒子比如质子等,辐射超过300到500,其形态像一个甜甜圈一样套在赤道上空。
为什么内环是正粒子带,因为它重。
外环大概是公里到公里,主要是负粒子聚集区,辐射大概也是300到500左右,像一个月牙型甜甜圈。
为什么外环是负粒子带,因为它轻,电子和质子质量差了无数倍,这是被地球重力自动分层的。
再向外5万公里到7万公里,这里是地球磁场的边缘,这里是太阳风被压缩偏转的聚集区,辐射能量也很高,500左右。
出了地球磁场,辐射会快速降低到太空辐射,大概300。
应急空间站,就在6000公里和左右。
地球同步轨道则在范艾伦辐射带外侧3万6公里,因为整个范艾伦辐射带的不稳定性,这里的辐射200以上。)
建设一个应急空间站,成本是很高的,因为它需要被铅板严密包裹,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空间站内的辐射。
但是为了安全,天舟还是做了。
未来太空活动会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