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澄啊了一声之后一下子就愣神片刻。
亏的是积年老官僚,对于这样的事情回答起来,信手捏来的理由很是强大,睁开半咪的眼睛,笑着回话。
“陛下,京畿各县的蒙学是建了一些,但是愿意当蒙学先生的秀才,童生较少。年纪轻的都在为明年的乡试,会试做准备。其他一些人都是大户人家请去当了西席,要不就是去教授自家子弟。加上很多百姓家里的远,不大愿意送孩子来县城进学。”
总之就两点,一个是老师的少,有也是教族中子弟,另外一个就是人家不愿意来!
这个是明摆着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暂时没有什么方法来解决!
朱厚照没有说话,站起身来,看向窗外的鹅毛大雪被寒风吹的飘忽不定,不知道飞向何方。
对这些事情心知肚明,锦衣卫早就查了个底朝天,年中还去通州那边实地走访过。
毛澄说的情况属实,可却没有想过任何一点改变。
离得远就不能把蒙学建在村镇等聚居点吗?
其实最大的难题还是缺少老师。
这个时期的读书人还真是眼高于顶,完全带着一种上位者的态度去俯视其他人。
童生成绩好的官府还会发粮食鼓励继续读书,秀才就免了徭役,有上百亩田地能免赋税,除了自己作死,都能活的很好,完全没有必要去当什么教书匠。
后世好多年都有支教老师。
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有大的改变的。
毛澄找的理由很正确,可都是能解决的,关键是他不愿意去做!这让朱厚照心中怒火中烧。
几个部堂看到皇帝起身,也跟着起身站立当场。
“按毛卿所言,就没有了解决之法?”
毛澄心中大亥,皇帝语气虽然还是和先前一般平和,可里面蕴含的意思很明显,差事没有办好,这是恶了皇帝。
解决的方法不要太多,只要下旨,吏部的考功司考满的初查,再查,通考加上一条各县需要有多少蒙学孩童即可。还有都察院的考核制度,6年一次的京察和外察。等等有的是条例来制约。
就是要有个人站出来当这个恶人,本来对各级官员的考核就不少,还加一条蒙学,这会被全大明一千多个县域的县令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