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往何地自当由奉明说了算,哪有自己安排的道理?昭伯谨记,此事我等私下谈论即可,万不可到处声张。”
“自是如此。”曹爽悻悻然点头,心里还是有起码的分寸。
几人很快分道扬镳,秦朗上马车前转头又看了一眼,不由得想起了何晏,深深叹了口气。
糊涂啊~
正元二年,七月十五,又是文武百官皆参的寻常大朝。
朝会过后,小黄门叫住了荀顗私语一番。
荀顗应下,不多时,便来到了尚书台。
作为内宫近臣的中书令,荀顗本不该与外臣走得太近,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至少在文帝、明帝时期的孙资、刘放二人就是如此。
但如今去上杆子做皇帝近臣有用吗?
没有用。
荀顗安慰自己,都是大魏臣子,分什么内外?对吧。
近来朝中许多政务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放”,这让中书省、尚书台的重臣们既喜又忧。
喜的是有实权了,有事做了,有种治理的天下的成就感。
忧的是,忙得不可开交!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是要在梁王的指导下进行。
“蜀贼跟闹耗子一样,隔三差五就要闹一闹,可恨!”
荀顗刚走进尚书台官署,便听到一位度支尚书王广的一句喝骂。
此番姜维又带着不满万人的军队袭扰雍州。
相国那边就给了出兵平讨的指示,然后就没了。
王广之所以不满,盖因他这度支尚书掌管着朝廷的“钱袋子”,夏侯霸张口就要钱要粮,动辄就要带三四万大军西出陈仓讨贼。
如何维持军队出征,又不使得国库财政消耗太巨是个头疼的事。
王广务必要把事情做好,目前来说梁国和朝廷两套班子是并行的,而最近的种种迹象表明,大魏换天已是近在眼前的事。
如若两套班子合并,那未来民部尚书的位子还是自己的吗?不好说,但一定要争取一下!
自己都老大不小了,不得不扛起祁县王氏的大旗。
“景倩,来。”
尚书台的一间隔间内传出一道声音。
荀顗跟几位尚书简单一礼,走进了隔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