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3)页
    在苏谨忙着赚朱棣小钱钱的时候,锦衣卫携大理寺、刑部,很快将刘观诬告案审结。
    这一次锦衣卫镇抚司算是彻底臭了名声,尤其是纪纲,在文人嘴里,那就是一条十恶不赦的皇帝走狗。
    以往不显山不露水的纪纲,这一次算是彻底把特务政治玩过瘾了。
    秉着能杀错就绝不放过的原则,纪纲对牵扯到刘观一案的官员,彻底下了死手。
    仅两江被牵扯在内的官员,就高达一百七十三人,这还不算知县以下的主簿、典史之流。
    风波最开始,仍旧是从都察院引发。
    刘观倒台以后,李仕鲁立即上了辞告,又双叒叕求告老回乡。
    可惜朱棣直接批复不准,命他重新执掌都察院,甚至连右佥都御史的职务都空着,完全将权利下放给他,足见信任。
    但信任归信任,纪纲收拾都察院的时候,朱棣也是一副完全放任不管的态度。
    刘观任右佥都御史的时候,主管文官的弹劾、审谳,而李仕鲁则分管军队。
    而这次牵扯到弹劾、诬告苏谨及其学生的案子里的,恰恰也是刘观手下的御史。
    李仕鲁那边虽也稍有波及,但一来职权不符,二来有李仕鲁的压制,受到的波及并不算大。
    只有几个不大老实的御史,查有实证被捕,其他的无不偷偷松了口气,暗暗感谢老大人的保护。
    可刘观这边的御史,几乎被纪纲一扫而空,诏狱都放不下这么多人,硬是从刑部借了一半的大牢关人。
    至于为什么不去大理寺借牢房,那是因为大理寺也关满了
    被捕的这些御史中,硬骨头确实有不少,但也不乏一顿鞭子就招了的主。
    然后纪纲立即命令锦衣卫,拿着新鲜出炉的名单,按图索骥、挨家挨户的去抓人。
    最开始是一些确实涉及此案的知县、主薄,他们确曾暗中勾结本地士绅,对其反抗摊丁入亩之事不闻不问,甚至暗中相助。
    但小小一地知县,怎么可能有这么大的胆子?
    被拿下之后,这些人压根就没有押回京城,锦衣卫直接就地连夜讯问,拿到供状之后继续拿人。
    好信儿的百姓围在衙门口,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有官老爷被锦衣卫押着离开。
   
第(1/3)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古今物资交换助我暴富娘子,你们听我解释农家小厨娘让你当赘婿,不是让你统一天下从重回末世开始崛起普通人的重生日常离谱!我家小强都无敌永生了大明词条:朕乃崇祯,千古一帝!抗战:通电全国,出关我的神选者全是第四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