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的颠沛流离,让他疾病缠身,两鬓斑白,就连牙齿都快掉了个精光,成了一个连说话都费劲的可怜老头。
哪里会有真正的快乐?
但即便如此,哪怕目不能视,耳不能听,口不能言,杜甫仍然还握有他的笔,胸中还酝酿着他的非凡才气。
也就是在这种境遇下,他发出了万古最强音,写下号称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诗人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他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他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展现出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精妙掌握。
这是一首集大成之作!
由秋及人,有感而发,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其实杜甫的内心,始终被痛苦所包裹。
这才是真正的他自己。
那些看似平和素雅的文章,只不过是他偶尔给自己放放假,宽宽心而已。
他何曾能忘了这片天下?
见了秋天,他总能想到自己壮志未酬身先老,一辈子都没有真正为这个国家,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做过什么有用的奉献。
不由得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至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
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公元767年,杜甫前往夔州长史元持家中做客,并且在宴会上,看见了临颍李十二娘的剑器舞。
他的思绪不由得飘回到了童年……
五岁那年,他在郾城也曾经看过这样的剑舞,那是由大唐最出名的舞圣公孙大娘所舞。
彼时的公孙氏,锦衣玉貌,矫若游龙,一曲剑器,挥洒出大唐盛世万千气象。
正如那时的大唐,在杜甫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