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蒂的每一次回击都如同雷霆万钧一般,带起真正的冲击波,让对手根本没有丝毫回击的勇气。在这种绝对碾压的姿态下,比数开始节节攀升。
只听“轰隆”一声巨响,奥尔德斯·卡森被狠狠地轰飞出底线,丹克马尔·施奈德和优尔根·鲍里索维奇·贝尔蒂成功得分,比数瞬间变成了 30:0。
紧接着又是一声“轰隆”,奥尔德斯·卡森这次直接被轰飞在围墙之下,丹克马尔·施奈德和优尔根·鲍里索维奇·贝尔蒂再次得分,比数已经来到了 40:0。
然而,这恐怖的压迫还远未结束。
随着“轰隆”声不断响起,奥尔德斯·卡森一次又一次地被轰飞,最后竟然直接贴在了围墙上。
而丹克马尔·施奈德和优尔根·鲍里索维奇·贝尔蒂则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得分。
“轰隆”,比数变成了 1:0;
“轰隆”,比数变成了 2:0;
“轰隆”,比数变成了 3:0;
“轰隆”,比数变成了 4:0……
仅仅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奥尔德斯卡森两人就已经完全被贝尔蒂的猛烈轰击所击败。
贝尔蒂所造成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没过多久,奥尔德斯卡森两人的手臂都开始明显地红肿起来,这显然是承受了巨大压力的表现。
如果不拦截贝尔蒂的回击,那么他们必然会失分;
然而,如果选择拦截,这无疑会给他们的手臂带来沉重的负担。
这样一来,这场比赛似乎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结局。
奥尔德斯卡森二人曾经考虑过对一直站在原地的丹克马尔施奈德采取行动。
他们认为,丹克马尔施奈德和上一局比赛一样,一旦进入能力共鸣状态,就会像木头人一样呆立在原地。
即使他能够移动,估计也不会有多少战斗力。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尽管他们无数次试图将球打在奥尔德斯卡森身上,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他们甚至连最基本的回击都无法做到,只能不断地被动失分,眼睁睁地看着比赛的局势越来越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