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躺倒在地,在被辽人的刀光卷入前,那张因为伤口而狰狞的脸上,挤出了个极难看的笑容。
在马背上伏低身子的李易收回看向长城上下惨烈一幕的目光,调整了呼吸,不断地传下军令微微调整已经完成提速的骑兵冲击的方向,握紧了手里的刀。
那段长城,那段他镇守一年,亲手修缮的长城,变成了这个样子。
他们到底吸引了多少辽人?战况究竟惨烈到何种程度,才会让辽人这么不顾一切地将兵力堆上来,以图将长城彻底淹没?
这道飞狐关,是不是注定了要在这场战争里吸引辽人所有的注意,所以才没有增兵、没有驰援,只靠着那些火枪火炮和两万守军,才艰难地撑到现在,为魏军在战场上寻觅到一丝战机?
战机是种很玄妙的事物。
这是因为战场是复杂的、动态的,是具有惯性的很多时候,为将者做出举措和行动,可这个所谓的战机却已经消失不见,所做的一切也瞬间沦为无用功,甚至成为对方的机会--所以本质上,战机这个东西是需要预判的。
而预判的关键就在于对战场上各种各样事物的有效辨别,从千头万绪中抓到真正的重点,并且根据敌我军队的心态、特征,选择最适合的应对方式,如果再狠一点,甚至可以露出破绽,让对方主动踏入战场,来达成那稍纵即逝的一丝机会。
就比如眼下。
李易不愿意去猜想那两万步卒与整段长城是否已经成了诱敌的工具,也不愿意设想自己带着两万骑兵观望的这些天正是因为王爷想要在这一刻形成这样的机会,李易知道为将者要心狠,但他总是喜欢在战场上稳扎稳打地前进,硬仗呆仗本质上是为了不犯错,但好处就在于不会冒险,也不会做出牺牲部分成就全局的事情。
可王爷和自己不一样。
从本质上说,王爷是个能彻底豁得出去的人,战争对于王爷来说只是手段,那么残酷或者平和的手法都没有什么区别,王爷能把自己都放在诱敌的位置上,自然所有人都能成为计划中的一环,那两万守军今天过后还能活下来多少?李易不敢去想,但事实已经证明,王爷坐镇遂城那么多天,看似只是查漏补缺,但在到达前线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在准备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