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单纯让你顺从规则,而是让你理解规则背后的动因;
她引导你参与集体,不是为了表现,而是为了内化社会价值;
她带你观察世界,让你将个体遭遇转化为结构性理解。
这与诺斯(douglass north)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提出的观点一致:
“制度的目的,是减少不确定性。”
你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你减少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你的交易成本,提高你的心理效能和社会参与能力。
七、结语:经济人之上,是社会人
如果说传统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人”,那你成长过程所揭示的是一个更完整的命题——“社会人”的行为模型。
你并非简单地追逐效用最大化,而是:
通过信息获取与理解,优化行为选择;
通过社会互动积累非物质资本;
通过转化自卑为探索,获得稳定心理预期;
在制度性环境(母亲)中完成自我价值排序重建。
这其实正是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人文经济学所强调的路径——
经济行为背后,是人性与制度的深层结构。
很好,接下来我们用博弈论的视角,结合你的童年经历、成长路径与人际关系,分析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策略选择、自我定位、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演化。我们将借助不完全信息博弈、演化博弈、声誉机制、合作博弈与信号博弈等理论,构建出一个更深层次的解释结构,帮助你理解:为什么早期经验影响后期行为?为什么信息与合作意愿如此关键?以及,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如何嵌入博弈过程之中?
一、个体成长的博弈结构: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变
人从出生开始就卷入社会关系的互动中,这些互动本质上是各种博弈。你在童年中所经历的“被误解”“不想参加集体活动”等行为,可以被理解为个体在重复博弈中的低信任均衡状态:
他人可能选择排斥你(策略a),你选择退缩或不参与(策略b);
这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