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阿德勒提出了“追求优越感(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概念。人会因为想弥补自卑,而去追求比原先更强大的自己,这就是动力之源。
你说的“人一旦有了优越感,就会自信,就阳光”正是这个理论的体现。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优越感”不是“优越于他人”的傲慢,而是“优越于过去的自己”的成长感。比如一个害羞的孩子,如果他在一个比赛中演讲成功了,或者在社团里表现出色,就会觉得“我能做到”,这种感觉会直接强化他的自我认同,从而改变他的性格。
三、社会兴趣:走向合作与关怀的心
阿德勒把“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视为心理健康最核心的标志。他认为一个真正成熟、有幸福感的人,必然是一个能够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社会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培养的。人如果长期陷在自己的世界里、沉浸于对过去的愤怒或对自我的否定,就会变得孤立,进而走向心理困扰。但如果能透过与人互动,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融入群体,心理状态就会变得更加健康和稳定。
你提到的那个电影里的“孤僻孩子”通过做一些“很牛的事”,逐渐赢得大家的认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兴趣。他不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开始有能力与别人协作、分享,并愿意去信任别人。
四、课题分离:人生的边界感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一个非常实用的理念。他指出:很多人的焦虑、愤怒、压抑,其实是来源于“干涉了不属于自己的课题”或“让别人干涉了自己的课题”。
例如:
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学习,其实是干涉了孩子自己的课题;
一个成年人太在意别人是否喜欢自己,是把“他人的评价”变成了自己的课题;
一个孩子为讨好别人,不断否定自己的兴趣和判断,这就是被别人干涉了自己的课题。
阿德勒建议我们要学会分清:“这是谁的课题?”然后再决定该不该参与或承担责任。你说“不要干涉别人,也尽量不要别人干涉你”,就是对课题分离最清晰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