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6)页
到楚鹿乡住了几年也不见好转。郝父回家一鼓作气掀了老房子,建起五层小楼,成为三里之内抬头可见的地标建筑,一时风头无两,在左邻右舍当面羡慕夸、背后嫉妒骂的七嘴八舌中,一举站上了人生巅峰。再后来,郝父雄心渐退,壮志消磨,只求安稳第一,投门子跑关系混进了县供销社,认识了在供销系统食品厂上班的郝白妈,偷偷摸摸拉手,得寸进尺亲嘴,想方设法骗到西郊小树林谈文学谈散文谈诗歌,看星星看月亮看日出,深入了解,深入浅出,播种耕耘,高高兴兴结婚生子。再后来,遇上体制改革下岗大潮,郝父处于半下岗状态,作为补偿,分到了供销社名下供销大厦的两个摊位,主打山寨家电,发不了大财,也饿不了肚皮,不耽误抽烟、喝酒、打牌、泡澡,和狐朋狗友一遍遍讲《郝氏家族风云史之回乡复仇记》。
    当年郝白家很醒目,如今郝白家更醒目了。从前是鹤立鸡群,现在是金鸡独立。从前周围都是民居,只是郝白家建的高一些、大一些;如今周围萧条破败,受前几年政府的鼓动,有的房子完全拆了,有的房子拆了半拉子,像是震后灾区,遍地瓦砾,游走野狗。起初见政府决心很大,很多老户就搬走了;后来见政府有心无力,很多外来户就租住于此——因为租金便宜的就好像不要钱一样。
    郝白家是一个分水岭——东边基本成了无人区,是附近孩子们捉迷藏做游戏的主战场、男女们探索身体奥秘的伊甸园;南边隔着一条河沟,对岸是一片青砖老宅,据说比郝家老宅还老,房主正盘算着去哪找一家古建筑鉴定机构,多出一点儿鉴定费,给鉴定的贵一点儿,将来多讹一点儿拆迁款;北边都是大杂院,住着许多从爷爷的爷爷就住在这里的土著老户,都以“老文宁”自居,互相看不起邻居们的家世源流,一起看不起一切从农村来城里的文宁人;西边是一大片三层自建楼,大部分成了出租屋,聚集着全县80的失足妇女和准失足妇女,一开始她们白天在这睡觉,晚上出去上班,后来学习借鉴了香港“一楼一凤”的发展经营模式——白天在这接客,晚上在这接客,宿办一体,集约高效。数年之间闻名遐迩,渐成规模气候,县里招商引资拉来的外地客商,酒足饭饱后就一律送到此间,一番赤诚相见,几度春风巫山,无不高呼“此间乐,不思蜀”。天南海北的大商小商,脱下裤子
第(2/6)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我的抗战有空间娘娘专心宫斗,只为退休当太后混在特区那些年分手当天,财阀继承人倒贴上门神三群聊:三国克系执法官抗战之关山重重武道人仙呢喃诗章快穿白月光穿进be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