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六走得很慢,逐渐落到后面。
他眺望前面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人们,远处有几家烟囱冒起袅袅炊烟,在文人墨客眼里,觉得这种农家悠闲的生活,令人向往之。
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耕种的辛苦。
王小五赶了上来,“你咋走这么慢?”
“等你,想跟你说件事。”王小五的脚步越发慢了,跟前面的人拉开了不短的距离,压低声音说:“夜里咱俩上趟山,看看能不能弄到兔子,野鸡啥的。”
“馋啦。”王小五没犹豫,“行,咱家挺长时间没吃肉了,我也馋了。”
走进院子,就听杨爱娣抱怨:“你俩咋回来这么晚?一到干活就找不见人,不知快点回家去挑水啊?”
其实王小四已经去挑水了,杨爱娣只是习惯性唠叨几句,说完转身去了厨房。
王小五闲不住,开始拾掇菜园子。
王小六装模作样跟着打下手,省着一会儿老娘看见他闲着,又唠叨。
果然,杨爱娣在厨房打个转,见三个儿媳干得不错,又转身出来。没见到王小五和王小六,脸色难看的问:“小五,小六呢?又跑哪儿去野了,越来越不像话,我看晚上的饭他俩别吃了。”
大孙子王建国指指屋后,“五叔,六叔去后园子了。”
杨爱娣脸色好看了一些。
然后安排大孙子去喊人:“喊你爷,你小叔小姑回来吃饭。”
嘴里又忍不住嘟囔:“我上辈子是欠你们老王家的,这辈子来还债,一天天伺候吃伺候喝,吃饭还得喊,真是惯出来的毛病。哪天把老娘惹急了,我还不伺候了,看你们该咋办。”
说的有些火大,回头冲厨房喊:“还没好吗?”
三个儿媳急忙回答:“好啦,好啦。”
用杨爱娣的话来说,晚上又不干活,不用吃太饱。所以只有一小把苞米面,掺着孩子挖回来的野菜,做了半锅苞米面汤,很稀很稀,稀得能一眼看到碗底上的划痕。
王小六听着耳边的吸溜吸溜声,肚子里应和着“咕噜噜”,竟然有种诡异的愉悦感。
吃完饭,小七小八嘴巴一抹,丢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