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评价无疑是十分客观的。布哈林固然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但也仅此而已。他既不具备作为一名领导者应有的能力,更缺乏承担领导者所需的心理素质。
当然,评价这话的达维奇也没好到哪去,有种五十步笑百步的感觉
一转眼,布哈林已经离开莫思科数年时间。当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已是三月革命之后。
此时的布哈林意气风发,深受年轻人的热烈欢迎,并成功地担任起他们的领导人,荣任费伦之火莫思科大区执行委员会委员。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布哈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活跃度。无论是在费伦之火、工厂公会还是学校,都能听到他激昂慷慨的声音。
在此期间,他发表了大量具有影响力的文章,这些文章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与激情。他不再仅仅是学生领袖,更成为党内领袖的重要成员之一。
当十一月革命党席卷全国之时,首都并未掀起太大波澜,但莫思科却陷入了一场血腥的屠杀之中。费伦之火的赤卫队与资本主义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真刀真枪地拼杀在一起。
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左派费伦之火取得了胜利。而布哈林作为左派的代表人物,彻底占据了上风,成为费伦之火左派最高领袖。
这个时候的布哈林,整个人都处于一种极度兴奋、狂热且近乎偏执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费伦之火迎来了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抉择:是否与意志帝国停战?
毫无悬念地,伊里夫坚决支持停战。毕竟,无论是巨大王国的人民还是国家本身,都已经无法承受持续不断的战火。他们需要休养生息,重建家园。
达维奇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不战不和,就这样拖延下去,直到意志帝国最终失败。
相比之下,布哈林对停战的态度则截然不同。他强烈反对停战,并渴望与意志帝国继续战斗到底,将费伦之火的思想传遍整个费伦大陆。
这种极端的主张,也成为后来约瑟夫将其定性为叛徒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未来评价的时候,布哈林在这个时期承担了搞笑背景板的角色,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也因此收获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