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1/9)页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立社树木的缘由,宰我以夏商周三代分别用松、柏、栗树作答,更直言 “使民战栗”。孔子听闻后,一句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看似避谈争议,实则蕴含着对历史、政治与人性的深刻洞察。这场简短的对话,穿越千年时光,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层层涟漪,折射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心理与哲学智慧的诸多面向。
    一、社树之问:三代礼制的隐秘密码
    (一)社树的象征意义
    “社” 在古代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土地神的祭祀场所,承载着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与依赖。社树作为社坛的重要组成部分,绝非普通树木,而是具有神圣象征意义的存在。在原始信仰中,树木被视为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社树则成为土地神的具象化代表,寄托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夏后氏以松为社树,松树四季常青,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与永恒,或许反映了夏代先民对生命延续、族群永续的强烈渴望。殷商以柏为社树,柏树质地坚硬,常被用于制作棺椁,其阴森肃穆的特质,与殷商时期重鬼神、尚祭祀的文化氛围相契合,体现出殷商对死亡与祖先的敬畏。而周人以栗树为社树,宰我解释为 “使民战栗”,虽有过度解读之嫌,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周代统治者希望借助社树的象征意义,强化对民众的威慑与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二)三代礼制的传承与演变
    夏商周三代虽一脉相承,但在礼制上却各有特色。社树的变化,正是三代礼制演变的一个缩影。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其礼制尚处于初创阶段,以松为社树,体现出较为质朴、自然的风格,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生命力与延续性。
    殷商时期,随着鬼神观念的盛行,礼制变得更加神秘、庄重。以柏为社树,祭祀仪式也更为繁复,通过对祖先和鬼神的虔诚祭祀,祈求得到庇佑,巩固统治。殷商的礼制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夏朝的部分内容,但又融入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元素,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到了周代,周公制礼作乐,
第(1/9)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文娱:分手是你,我成天王你哭啥?烂人真心娇软小雌性她自带万人迷光环赵远明林辉林辉赵远明五行杂灵根:开局被大师姐捡回宗门我,野神?我靠香火凌驾诸神之上重生猎户,从进山打猎开始成神天命神算我开挂加点,偏要说我是武学圣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