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则表示音乐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最终完成,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孔子通过这一系列的描述,不仅展现了音乐演奏的过程,更揭示了音乐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和审美标准。在他看来,真正优秀的音乐,应该具备这样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和谐统一且绵延不绝的特点,这样的音乐才能称之为 “成”,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艺术享受和精神启迪。
二、时代背景:礼乐文化的兴衰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一个礼乐文化从鼎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在周朝建立之初,周公旦制定了一套完备的礼乐制度,将音乐与政治、社会秩序紧密结合。在这套制度下,不同等级的人在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音乐、舞蹈都有严格的规定,音乐成为了维护社会等级、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工具。例如,天子在祭祀等重要场合可以使用八佾之舞(六十四人),而诸侯只能用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则为四佾(三十二人),这种严格的区分体现了 “礼” 的等级性,而音乐作为 “礼” 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这种等级秩序。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祭祀天地祖先时,庄重肃穆的音乐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宫廷宴会中,优雅的音乐增添欢乐祥和的氛围;军队出征和凯旋时,激昂的音乐鼓舞士气、彰显荣耀。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们的情感、信仰、社会关系紧密相连。通过音乐,人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也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各诸侯国势力逐渐崛起,礼乐制度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礼崩乐坏” 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显着特征。一些诸侯不再遵守礼乐制度的规定,越级使用音乐和舞蹈,甚至出现了 “八佾舞于庭” 的僭越行为,这在孔子看来是不可容忍的。音乐原本所承载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被打破,社会陷入了混乱和无序。孔子目睹了这一切,他痛心疾首,致力于恢复周礼,而音乐作为周礼的重要内容,自然也成为了他关注和倡导的重点。他希望通过对音乐的规范和弘扬,重新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