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3/8)页
数仪节文,矜庄修饰于外”,徒有其表而失其本。在民间,婚丧嫁娶等礼仪也出现严重异化,《墨子节葬》记载,当时厚葬之风盛行,“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甚至出现活人殉葬的野蛮行为。
    对比西方礼仪文化,古希腊城邦的祭祀仪式同样注重精神内涵。雅典人在雅典娜祭典中,通过游行、竞技、献祭等环节,强化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但不同的是,西方礼仪更多与宗教信仰结合,而中国古代礼仪始终围绕人伦秩序展开。这种差异凸显了孔子强调 “敬” 的独特价值 —— 礼仪不仅是外在规范,更是内在道德的外化表现。在当代社会,某些企业年会过度追求奢华排场,却忽视企业文化内涵的传递;网络时代的 “云祭祀” 虽便捷,但部分人只是机械点击鼠标完成仪式,缺乏对逝者的缅怀之情,这些都是 “为礼不敬” 的现代变种。
    四、临丧不哀:人性本真的异化危机
    “临丧不哀” 深刻揭露了春秋时期人性的异化现象。在传统礼制中,丧礼是 “五礼” 之一,具有严格的等级规范与情感表达要求。《仪礼丧服》根据亲疏关系将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守丧时间从三年到三月不等。这种制度设计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维系家族伦理的重要方式。然而当时,许多人将丧礼作为炫耀财富、谋取利益的工具。《礼记檀弓》记载,鲁国大夫孟献子丧母,“居丧,舍外寝,哀容称其服,事亲有隐而无犯”,而同时期的贵族却竞相攀比丧葬规格,甚至雇佣 “代哭者” 表演哀伤。
    历史上,真情流露的丧礼往往成为道德典范。汉文帝遗诏 “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要求薄葬以减轻百姓负担,展现出一代明君的仁厚;东晋权臣桓温在父亲桓彝遇害后,枕戈泣血多年,最终手刃仇敌,其孝悌之情成为千古佳话。这些案例与虚情假意的 “表演式丧礼” 形成鲜明对比。在现代社会,丧礼的形式不断演变,但真情缺失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子女在父母生前不闻不问,却在葬礼上大操大办以博 “孝子” 之名;网络上甚至出现 “代哭” 服务,明码标价提供哭丧表演。与之相对,一些地方推行的 “追思会”“家庭告别仪式”,通过讲述逝者生平故事,让生者在回忆中寄托哀思,重拾
第(3/8)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出宫后,浣衣女成了侯府的掌上明珠重生之嫡长女帅炸了医权在握重返80年代,开局接盘娇妻三姐妹鉴宝:从废品站捡漏亿元古画开始老婆改嫁杀父仇人后,我提刀上门伪装女佣,我进入豪门乱杀复仇订婚当天,前任他要来抢我女帝重生后,死对头战王跪求名份无敌双武魂:从未婚妻背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