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返回目录 阅读足迹 更多章节
第(2/8)页
源,王维隐居的辋川别业。这些环境不仅能滋养身心,更能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使他们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领悟人生真谛,践行 “仁” 的境界。
    二、历史长河:“里仁为美” 的生动注脚
    (一)经典案例的深度剖析
    孟母三迁的故事家喻户晓。孟子幼年时,家附近是一片坟地,年幼的孟子耳濡目染,常常模仿大人哭丧、跪拜的仪式。那时的孟子,如同一张白纸,周边环境便是执笔人,在他的认知里描绘着最初的画面。孟母深知这样的环境会对孩子的心理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毅然决定搬家。新家邻近集市,市井的喧闹声、商贩的吆喝声充斥着生活,孟子又开始模仿商人吆喝叫卖、讨价还价的场景。在集市的环境中,利益的追逐、市井的狡黠,悄然影响着孟子尚未成熟的心智。孟母认为此处依旧不适合孩子的教育,再次迁居。最终,他们搬到了一所学堂附近,学堂中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先生讲述的圣贤之道,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孟子的心灵。孟子受到良好学习氛围的熏陶,开始认真读书,研习礼仪。正是孟母 “择仁而处” 的明智选择,为孟子日后成为一代圣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也让我们看到,选择与仁德、好学的环境相伴,才能更好地培养自身的品德与才能 。
    “管宁割席” 的典故背后,折射出人性的抉择与坚守。管宁和华歆本是同窗好友,二人曾一同在园中锄菜,见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动锄头,视若瓦石,华歆却将金子拾起,看了看才扔掉。这个细节中,管宁内心对物质的淡泊,与华歆对金子短暂的贪恋形成鲜明对比。后来,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为所动,继续专心读书,华歆却放下书本,出去观看。华歆眼中流露出的羡慕与向往,在管宁看来,是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背离了求学问道的初心。管宁认为华歆见利动心、慕官虚荣,并非志同道合之人,便割断席子与之断交。管宁的这一行为,看似决绝,实则是他对 “仁” 的坚守,以及对身边环境的慎重选择。他明白,与品德高尚、志向远大的人相处,才能不断提升自己;若与追逐名利、心性浮躁之人同行,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 。
    (二)中外历史案例的对比与印证
   
第(2/8)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都在看:差错:从提瓦特开始的旅行长生路漫漫,吾上下求索散修系统:从凡人到长生天桥算卦,这瓜也太多了吧我有神树,能斩诸神发配后,我成了女市长身边红人你出轨白月光,我闪婚你急什么不复婚不回头,豪门弃妇独美穿成废材?绑定成材系统秒变王者御兽,以为是病情,其实是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