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仔细瞧瞧一件永宣时期的青花瓷,画面中的线条和块状之中,有自然的色彩变化。
某些蓝色局部会因为色调太深而类似于在宣纸上走笔一样晕染开来。
而这种蓝黑色小点乍一看可能会影响瓷器的品相,甚至会被当成一个瓷器身上的‘缺点’。
要想知道这些特点是如何产生的,就需要从绘制青花的原料说起。画青花的色料,主要的成分是氧化钴。
天然开采得到的氧化钴必然伴有很多的“杂质”,因为杂质成分与含量的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于是青花瓷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是材料的历史。
永宣时期最优质的青花瓷所使用的青花料,叫“苏麻离青”,也叫“苏泥勃青”。
这种青料除了氧化钴之外,还含有铁和锰,其中铁含量较高而锰含量较低。
而它的特别之处就是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中,苏麻离青能够呈现出宝石般纯正、浓艳的蓝色。
不可厚非,好的青花,首先就是好的蓝色。
因此一个普通青花瓷身上的黑点或者蓝点,是缺点,而苏麻离青造就的小黑点或者小蓝点,会让人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画面的晕散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种中国的传统艺术:国画,特别是写意的水墨。
而不受控制的深浅变化甚至是黑色的斑点,更加强了这一效果。它使得蓝色层次丰富,富于变化。因为无法控制,可谓妙趣天成。
于是,缺点转而成为优点,大受文人士大夫的推崇,以至于后世还要专门模仿这样的效果,甚至发展出特殊的工艺。
很多时候,惊人的成就往往是刻意的追求所得,所谓无心插柳,其实是一种难得的境界。
越长大越喜欢陶瓷,和知道的越多越失望的小宋同学,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呈正比和极速上升趋势。
继续深入了解后,get到了随着历史消失殆尽的宋徽宗之‘雨
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汝窑,更甚传是以其“青如天,面如玉,蟹爪纹,芝麻挣钉釉满足”等绝难复制的特色赢得了“汝窑为魁”的美誉。
从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眼里再无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