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明白。可是娘,儿子担心您啊!”朱标仍旧大哭不止。
马皇后拭了拭眼角的泪水,说:“好了,好了!为娘知道,快起来吧。”
见马皇后这么说,朱标一把一把地抹着眼泪,站起身来。
“母后,父皇殡天,朝局动荡,儿臣资历尚浅,骤当大任,实不知该如何是好?”
马皇后看了看左右的宫女,示意让她们下去,然后说道:“唯有施恩,稳住人心。立即召魏国公、曹国公返京,坐镇京师。有你徐叔叔在,那些个骄兵悍将就闹不起来。至于文官嘛,李善长、刘基两位先生,你父皇有当面交代,自然是没有问题。只不过……”
“不过什么?”朱标问。
“刘先生已是油枯灯尽之时,而李先生年纪虽大,却精神得很啊!中书左丞胡惟庸马首是瞻,身后还有一大批淮西勋贵。”马皇后轻声说道。
“母后的意思是,居功自傲,尾大不掉。”
“谋揽权势,万人之上。有你父皇在,他们还收敛些,如今只怕……”
“那就不予加恩,以示警告?”
“万万不可,该做的还是要做。你初登帝位,正是需要他们出力的时候。有些事儿,还是放放再说吧。”
“儿臣明白,谢母后教诲。”
“行了,你先回吧。娘没事儿,你放心。”
“儿臣告退。”
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动作也是真快,后面连续两天递折子,请朱标即皇帝位。三请之后,这时候才是朱标该答应的时候。
朱标在奉天门召见了中书省左丞胡惟庸、御史中丞陈宁、大理寺卿刘基、大都督府同知沐英,还有刚从北平返回的卫国公邓愈和中山侯汤和。
商议并决定如下事项:
第一,于七月二十日,举行登极大典,着礼部、鸿胪寺、仪礼司会同准备。
第二,召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宗异回京。军务安排,悉听大将军令。
第三,草拟大行皇帝谥号、庙号。
第四,在城北钟山一带勘定吉壤。
第五,草拟改元年号。
朱标眼下的头等大事就是给便宜老爹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