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才洪武七年,他就成为了天下之主,肩负起整个大明王朝的重担,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着亿万百姓的命运。
想到这儿,他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坚定,心中默念:“大明王朝,我来啦!”
礼部官宣诏毕,返回奉天殿复命。百官复至丹墀之上,文武分列。朱标点了一下头,王祈年高声唱和“有制”,礼部官上前承旨,出至奉天殿外丹陛上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昔我皇考,南面而君,凡七载余,外扫虏酋,内修仁政,煌煌功业,恢于汤武,德泽广布,至仁弥流。洪武盛世,上有明君,下赖贤臣,德懋懋官,功懋懋赏。
太傅、魏国公徐达,加封少师。
太师、韩国公李善长,加封少保。
太子右詹事、宋国公冯宗异,进太子少师。
太子谕德、卫国公邓愈,进太子少保。
中山侯汤和,进信国公,食禄三千石,子孙世袭。
资善大夫、诚意伯刘基,进荣禄大夫,食禄五百石。
中书省左丞胡惟庸进中书省右丞相,授特进荣禄大夫。
御史中丞陈宁进右御史大夫,授荣禄大夫。
翰林侍讲学士兼太子赞善宋濂,进翰林学士兼太子谕德,授嘉议大夫。
望文武百官,恪尽职守,同心辅佐,再创盛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宣旨毕,朱标起身,驾兴离座,百官依次退出奉天门,登极大典就此结束。出离午门,官员们各上其轿,或回府邸,或返衙署。
身为皇帝的朱标,退朝之后,理应往乾清宫御书房理政,可他不由自主地又往春和宫走,还好王祈年及时提醒,朱标才反应过来,先到华盖殿换了常服,吩咐王祈年宣诏礼部尚书牛谅、太常卿陈昧,翰林学士宋濂。
“孤……不,朕突然想到一件事,召三位爱卿前来,出出主意。按理说,朕承大统,应居乾清宫,皇后居坤宁宫,对吧?”坐在御座上的朱标问。
“陛下说得对。”牛谅回答。
“那么问题来了,太后居何处?宫城营建之初,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也没有营造。”
御阶之下的三人